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源和本质研究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30 14:09

摘要:教育经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由于尚有许多根本问题 (如研究本质及目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等) 并未解决, 因而离一门成熟的学科标准仍差距甚远。本文力图对此进行新的探讨。从研究起源和学科来源上看, 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源于教育的多种功能及其因此而产生的强大的教育需求与稀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 而并非只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从研究本质上讲, 教育经济学是以提高教育效用为最终目的、综合运用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分析其学科性质及研究本质, 并结合教育具体实践, 可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概括为教育的部门经济学问题、教育组织制度的经济学问题、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经济学问题等五大方面。由此进一步提出该学科研究及其方法的特殊性即必须重视社会制度的因素、切忌“见物不见人”、需要教育学研究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参与、以及经济学方法和教育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学科内涵; 研究特质;

  On the Basic Problems of Academics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XIA Mao-lin PENG Zhang-li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research and disciplines, educational econom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education and economy.In the essence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economics is defined as a moral science which does research on social-manufacturing-industryrelated educational problems or problems that is of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s and which reveals its discipline by means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ways of economics and education science to improv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By analyzing the specialty and research essenc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researching contents of economics and associating with the re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its researching contents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research and methodology.

  Keyword:

  educational econom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ontent system;

  教育经济思想古已有之, 而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诞生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事情 (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1962年英国伦敦布鲁诺大学科学院院长约翰·维泽所著《教育经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自从该学科诞生以来, 在短短几十年里,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全世界的研究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深度有所进展、研究方法综合多样、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尽管如此, 教育经济学离一门成熟的学科标准仍差距甚大。至于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 (我国教育经济学会王善迈会长曾多次在学术年会上提出此目标并以此鞭策学界同仁) 对于我国教育经济学界学人而言则更是任重而道远。其主要原因在于, 迄今为止,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还有许多根本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本质目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以及教育学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等等。这些关系到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日不明确, 教育经济学便一日不能算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而且其研究的结果越多, 就越让人迷茫 (例如倍受争议的高等教育扩招问题、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教育券制度问题以及教育产业化问题等等) 。以至于学界“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清” (靳希斌, 1997:2-3) , 许多学者对将一般经济学逻辑演绎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半信半疑, 甚至茫然不解。而那种动辄运用数理模型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做法看起来既很时尚也很专业, 但整个过程不仅经不起逻辑学与哲学的考量, 而且甚至违背了教育学的基本常识, 其结论究竟有多大可靠性实在让人怀疑。所有这些都根源于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研究本质、内容与方法的特殊性等问题的认识不清。为此, 笔者试图运用教育学、经济学、教育史学和哲学等的一些基本常识来独立思考这些问题。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源

  要认识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必须首先分析和认识它的研究起源和学科来源。众所周知,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只是教育经济学学科诞生的理论基础 (现早已不再是唯一的理论基础了) , 并非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源。研究起源于它的必要性。研究的必要性决定了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通过活动的开展及其培养的人对受教育者本人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用。这些影响对社会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对个人也有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个人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多种功能。正因为如此, 教育才特别重要。教育需求也由此产生。然而, 资源的现实稀缺性决定了能够满足教育需求的教育供给不仅是有限的, 而且往往是不足的。因此, 如何高效地配置稀缺的资源以扩大教育供给以及如何提高教育产出和教育效用等问题就成为研究之必然。由此可见,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功能和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个体功能。教育的多种功能所导致的教育需求与稀缺资源决定的有限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就是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源。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指出:教育需求 (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才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谢家训, 2005) 。

  以上说明, 教育经济学研究并不只是因为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摒除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教育经济学也必然会产生。现实的研究状况足以证明这一点:教育经济学研究范畴早已从原来研究教育经济功能扩展到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进而拓展到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效用等等。如果说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根源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话, 那么, 其他的研究如学校规模与布局、教育资源配置或课堂教学行为等则与教育的经济功能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 教育并不只是为经济而存在的, 因而也并非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奴隶或工具。教育与经济的共同归属都是服务于人或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因此, 教育经济学研究不能仅从经济发展出发对教育强加干涉甚至横征暴敛, 还应考虑社会其他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否则, 就是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严重误解。

  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来源而言, 虽然不少教育经济思想曾见诸一些思想家包括教育学家的著述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就曾提出“教人耕者其功多”的思想;夸美纽斯也提出过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等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思想等) , 但作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研究及理论却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界。在经济学界,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就早已提出了重要的教育经济思想。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2012:461) 中就阐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认为劳动生产率水平受人们在教育培训中获得的劳动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所制约, 并提出了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的人力资本的思想。他指出:“学习一种才能, 须受教育, 须进学校, 须做学徒, 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 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 对他个人自然是一种财富的一部份, 对他所属的社会, 也是财富的一部分。”“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种费用, 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 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也提出了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包括人的才智和体力在内的“精神资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著也阐述了丰富的教育经济学思想, 如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劳动价值论以及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等。随着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手段的日益进步, 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究教育问题, 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经济学理论, 从而为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典型代表。尽管舒尔茨原本并非是专论教育的经济作用, 而且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诠释也非常片面, 因而作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仍有相当的狭隘性 (1) , 但却不得不承认, 这是当时对教育经济贡献的一次最为具体的研究, 并标志了教育经济学学科的诞生。随后, 学者们又提出或引入了社会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过度教育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来弥补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然而, 经济学界的这些教育经济学研究最早仅萌芽于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行业对经济行业 (社会物质生产或服务部门) 发展的贡献或教育对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作用。而且这种研究只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经济行业或部门 (劳动力生产部门和服务产业部门) 来看待的 (属于部门经济学研究范畴) , 如把教育看作第三产业等。这时的教育经济学还停留在教育的部门经济学研究阶段, 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根据教育的特殊性即运用经济学理论并结合教育理论来研究教育问题并使之符合教育规律。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等。至于教育产业化等思潮也正是这种思维的延续。随着该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而今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早已不再停留在教育的部门经济学层面上, 而是深入到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效益以及效用等研究上了。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而且还必须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二者必须交融, 缺一不可。显然, 这时的教育经济学早就不再是纯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了。但无可否认, 现代教育经济学却正是以原来的教育部门经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不断演化发展, 逐渐拓展研究范围和积累研究成果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 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源于教育的多种功能及其产生的教育需求与稀缺资源的矛盾, 而不仅仅是教育的经济功能。尽管它的学科成形来源于教育的部门经济学即对教育经济功能的研究, 但其研究内容却早已深入到教育的从宏观制度到微观教学行为等方方面面。因此, 教育经济学已绝非当初作为部门经济学研究的所谓“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王善迈, 2006) , 当然也同样不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如果说它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就意味着它只是专门研究教育领域的某部分问题。显然, 教育经济学并不只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个或某些即部分问题, 而是从经济学的全新视角出发, 综合运用教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切教育问题进行的全新研究。基于此, 笔者认为, 教育经济学只能定性为“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曾新, 2010) 。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本质

  要搞好一门学科的研究不仅要明确其学科性质还必须弄清其研究本质。研究本质要回答的是该研究是什么样的研究及其根本目的何在等问题。这也是关涉到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

  要明确教育经济学的本质首先就得分析经济学的本质。从词源学讲, 经就是经营, 是增加产品、扩大供给的一切生产过程和手段方式;济就是满足, 是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和满足欲望等。因此, 经济就是经营和满足,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经济的本质就是“经邦济世、富国裕民”, 即通过生产关系和资源配置的恰当选择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产品“效用最大化”的“节省”活动。因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安排生产关系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欲望的一门学问。对于经济学的本质, 不少经济学家都曾作过论述。早在亚当·斯密 (2012:249) 就曾提出:政治经济学 (19世纪末以后逐渐被“经济学”一词所取代) 有“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 给人们提供维持生计的充足收入, 或者更确切地说, 使人们能自给自足;第二, 给国家和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 使公务得以正常进行。总之, 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富国裕民”。马歇尔 (1964:23-79) 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 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活动的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雷斯曼 (2003:88) 也指出:“经济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研究, 但也是关于人和人的研究;两者一起, 而不只是绝对的配置, 划定了可以被经济学家正确地称为自己的领域”。为此, 经济学大师阿玛蒂亚·森将经济学研究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伦理学, 二是工程学。凯恩斯 (2007:27) 则直接指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道德科学, 而不是自然科学。这也就是说, 它必须运用内省和价值判断”。可见, 经济学在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改善生产关系和资源配置以实现富国裕民的一门社会科学。

  由上可知,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行为优化选择 (包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和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 的一门学问。而教育学又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那么, 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从经济角度、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关注和研究教育问题就成为其研究的最大特色。然而, 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同时, 也必然离不开教育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运用, 否则就不能形成具有教育经济学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和适宜于教育经济学特定研究对象和目的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 教育经济学就是以提高教育效用为最终目的、综合运用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并力求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经济学的学科本质是社会科学, 教育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 教育经济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门社会科学而非也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它永远也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尤其是不能脱离教育理念的引领。其研究的根本目的并非在于把教育看成单纯为经济 (指狭隘的社会生产部门) 服务的工具而仅“向教育淘金”, 而是不仅在于要澄清教育与经济 (特指社会生产部门) 的关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生产效率, 更在于优化与教育有关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资源的配置关系、改善教育组织或社会制度, 以最大可能地满足教育需求 (包括教育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和提高教育效用 (包括教育的社会效用和个人效用) 。

  三、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既受其研究本质目的所决定, 也与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着密切关联。因此, 分析教育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有必要首先考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研究什么呢?“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很“全面”, “不仅包括如何更理智地利用自然以满足物质的、生理的需求, 而且包括如何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满足精神的需求。因此, 经济学的研究就不仅仅在于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促成经济现象发生的人类行动;不仅仅要解释行动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揭示人类行为的内在机理” (朱富强, 2009) 。也就是说, 经济学不仅追求资源利用及产出效率的最大化, 而且还追求产品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以及资源利用最大化与产品效用最大化的良性循环。它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稀缺资源配置的技术问题, 以达到节省资源、提高效率、增加财富的目的。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社会关系问题, 以实现由生产到消费的整体效用的最大化。

  综合上文所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的本质目的等各方面因素, 我们可以概括地分析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 抽象的教育还原到具体实践中可划分为五个层面:一是教育作为部门或行业的层面;二是教育制度层面;三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层面;四是教育实践中的资源利用层面;五是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层面。因此, 笔者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可相应地划分为五大方面:教育的部门经济学问题、教育制度 (组织) 的经济学问题、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经济学问题。首先, 教育的部门经济学问题主要有:教育部门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 (指教育行业) 与经济 (特指社会生产行业) 的关系问题、教育活动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招生与就业等;其次, 教育制度 (组织) 的经济学问题即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包括教育根本制度及其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教育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如教育体制 (包括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办学体制、招生体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学制、政策法规、教育产权等;再次, 教育内部人财物资源的配置问题, 具体有:教育收益、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成本及其分担、教育财政、教育融投资、教育收费、教师等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布局与规模、教育结构、学生资助等;再其次,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 包括教育及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学校分工及其范围、学校产业经营、教育乃至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等;最后, 教育教学行为的经济学问题, 主要研究微观教育层面包括教师薪酬、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经济、教育消费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贯通和错综交叉的。

  当然,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还有各种不同的划分。但不论怎么分类, 所有这些研究内容都必然是统摄于教育经济学研究本质目的的对象系统成分, 即对其进行的所有研究都不能偏离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本质规定。

  四、教育经济学研究及方法的特殊性

  一门学科的研究本质及其内容体系的特殊性内在地决定了该学科研究及其方法的特殊性。通过上文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本质及学科内涵等的系统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门学科的研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育经济学研究切忌“见物不见人”

  教育经济学研究无论关注哪部分研究内容, 运用哪些研究方法, 最终都不能偏离教育的“育人”本质和目的, 都不能忽视教育中的精神或精力的因素。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是, 教育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物, 更要落实到人;不仅要研究涉及教育需求的一般社会人, 而且要研究比一般经济学研究的更为复杂的教育要素人尤其是其中的“受教育者”及其获得的教育效用。例如:研究“教育投入”就不应片面地分析物质投入, 还必须考虑到人的精神投入;“教育效率”也不应只是物资数量的简单计算, 更在于而且归根结底应在于教育质量的高低上。这就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殊所在———见物更要见人。然而, 遗憾的是, 当前学界的研究却普遍存在这方面的忽略。

  (二) 教育经济学研究应重视社会制度的因素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有一个暂时 (估计不会长久) 的趋势:越来越忽视社会制度在研究中的地位。舒尔茨曾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一文中指出:“经济学家在陈述经济模型时一个积习难改的特征是:他们的模型都不提及制度。”这反映到教育经济学界也是如此。例如, 当前不少学者在研究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时自始至终都不考虑制度因素, 以至于整个研究几乎陷于空谈。须知一切研究都是在具体的制度背景下进行的, 甚至制度本身就是必须研究的对象。把一种社会制度下的研究简单移植到另一种社会制度中或者把一种行业的特定制度背景下的研究直接移植到另一行业的另一种制度背景下来的作法都是错误而有害的。如教育供求就与一般经济领域的供求问题存在根本不同。这不仅是因为教育具有特殊性, 也与教育制度跟经济制度截然不同有着极大关联。可见, 教育经济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教育制度、经济制度, 甚至还要考虑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等制度因素。所谓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就是强调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要充分考虑中国教育的特殊性, 尤其要考虑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殊性。

  (三) 教育经济学研究离不开教育学研究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参与

  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研究成果和先进文明于新的研究中是科学研究的明智而必然的选择。教育经济学研究尤其离不开对已有经济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学 (甚至包括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 研究成果的借鉴。教育学和经济学研究所得出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是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不可违背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对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借鉴颇多, 对于教育学研究成果则考虑太少, 而两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综合参与则更是严重欠缺。这“对学科研究造成了制约和局限。不仅有可能把复杂的教育问题转化成为单纯的经济问题, 而且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对研究结果的外在制约会降低研究的有效性和价值” (钱林晓, 2007) 。可以说, 倍受争议的教育券制度和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主要不在于教育学的研究不足 (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成果并没有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得到重视和运用) , 而是因为一些研究者的教育学理论功底太过欠缺。同时, 经济学本身在社会科学中的强势地位也使得部分学者过于迷信经济学信条以至于忽略或漠视了教育学的存在。这些因素也是严重制约当前教育经济学研究及学科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当前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教育学缺位根源于对教育问题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和对待。首先, 许多经济学研究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假设本身就与现实差距甚大, 而要运用于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就难免更具局限性了。这需要研究者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基点在于人类一切研究成果尤其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结合。阴阳合而万物生。没有结合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是说, 只有立足于教育学的基本认识并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才可能形成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成果。此二者缺一不可。再次, 教育经济学研究中还存在经济学方法与教育问题的特殊性的适应问题。一些经济学方法不管多么先进或有趣, 如果不能适合教育问题的特殊性, 就不能作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否则, 整个研究就会变得越是新奇就越是荒谬, 得不出任何正确而有益的结论。例如, 当前教育经济学界似乎已成时尚的数理模型构建, 不少研究都忽略了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以至于不仅造成了对数学工具的滥用, 甚至与其研究的根本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经济学如果离开其他学科……囿于自身的经济天地, 或仅仅借助于数学逻辑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经济’, 它将被事实证实是最不经济的” (陈惠雄, 1999:34) 。当然, 所有这些也都同时对研究者的知识功底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教育经济学研究更须经济学方法和教育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把教育经济学定义为“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是不恰当的。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属性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需要经济学方法和教育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许多教育问题离开了教育学方法并不能直接运用经济学方法就能进行研究。例如:运用经济数学模型研究教育问题就离不开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哲学思辨以外, 教育学中常用的调查法、实验法、历史和比较的方法等都是对经济数学模型方法有益的且不可或缺的补充” (钱林晓, 2007) 。可见, 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还不仅是“经济学方法与教育问题的适应性问题” (钱林晓, 2008) , 更是经济学方法与教育学方法甚至一些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如心理学方法等) 的综合运用问题。

  参考文献
  陈惠雄, 1999:《人本经济学原理》,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靳希斌, 1997:《教育经济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雷斯曼, 2003:《保守资本主义》, 吴敏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歇尔, 1964:《经济学原理》 (上卷) , 朱志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林晓, 2007:《论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教育学参与》, 《高等教育研究》第7期。
  []钱林晓, 2008:《教育经济学方法论问题的产生》, 《南方论刊》第6期。
  []王善迈, 2006:《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期。
  []谢家训, 2005:《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
  []亚当·斯密, 2012:《国富论》, 宇琦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2007:《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 载豪斯曼主编, 丁建峰译, 《经济学的哲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新, 2010:《范先佐与教育经济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6期。
  []朱富强, 2009:《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内容及其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日益狭隘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之反思》, 《当代财经》第7期。

  注释
  1 舒尔茨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投资、教育投资和劳动迁徙投资等多个方面。显然, 教育投资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种途径, 因而并非舒尔茨的专论对象。舒尔茨的研究实质是经济学研究的展开, 并非专门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而且, 舒尔茨是仅从资本投资角度而论教育的。事实上, 教育对于经济过程中从生产到消费的任一环节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而不只是投资那么简单。因此, 以人力资本理论来诠释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极其片面的。当然, 无可否认, 其成果的价值无疑是重大的。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