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戏剧舞台搭建中多媒体影像的运用探析-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2:52

摘    要: 戏剧是一门综合类艺术, 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 其对于造型艺术的新技术、新手段十分敏感。在多媒体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 各类现场实时拍摄和实时投影已然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戏剧舞台表现手法, 但是针对多媒体影像技术所呈现舞台效果的“属性问题”的探讨, 仍呈现出极端对立的局面。本文将立足于影像美学与中外戏剧史, 结合近些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名气的多媒体戏剧剧目, 追溯多媒体影像技术出现在戏剧舞台中的历史, 深入探究其舞台表现的可塑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

  关键词: 多媒体影像技术; 戏剧舞台; 创新局限;

  1 、多媒体戏剧的形成与发展

  1924年, 苏联着名导演梅耶荷德 (Meierkholid, Vsevolod…Emilievich, 1874—1940) 创新使用三块影像幕布进行投影字幕来对戏剧表演的内容和场景设计作出解释与引导;德国导演、剧院领导人埃尔温·皮斯卡托 (ErwinPiscator, 1893—1966) 也曾分别于1927年、1929年两次创建“皮斯卡托剧院”, 并创新性地将幻灯、电影等多媒体影像技术运用在舞台戏剧的表演形式当中。然而包括梅耶荷德导演的学生爱森斯坦在内, 影像之于戏剧的关系都仅限于“用”, 即在戏剧舞台上以单一方式使用幻灯或电影等表现手段来配合推进戏剧进程。相较而言, 捷克艺术家、场景设计师约瑟夫·斯沃博达 (JosefSvoboda, 1920—2002) 则从更深层次的角度, 以更独具匠心的方式将电影艺术与戏剧舞台艺术高度融合并呈现在大众面前。

  约瑟夫·斯沃博达在戏剧的舞台设计中对多种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了广泛应用, 并利用光学、力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逐步丰富了“复合投映”这一超前于当时时代的舞台设计技术。约瑟夫·斯沃博达针对这一艺术融合建立了明确的理论体系:拼贴式的并置、对位法, 多屏拼接法, 影像风格化等等。在投影内容与舞台其他装置共同呈现时, 现场观众能够通过不同空间维度的展示而享受到极其多样化的感官效果。20世纪70年代之后, 现代科学技术逐渐成熟, 媒体社会形态也相继建立, 传统的戏剧舞台已无法满足广大观众更多样化的需求, 戏剧表演在此时代背景下也开始积极主动地走上探索与创新之路, 比如痴迷于探索新媒体表演形式的“伍斯特剧团” (The…Wooster…Group) , 他们将舞台声音、多媒体影像等后现代的叙事元素拼贴起来, 逐渐树立起自己独树一帜的舞美风格。随着科技与剧场的不断融合, 后现代戏剧对多媒体影像技术的使用也逐渐成为其舞台创作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2 、多媒体影像技术之于戏剧舞台的功能

  2.1、 以“工具”身份参与戏剧表演

  多媒体影像在戏剧舞台中的作用与电影院里的独立影像播放有极大的不同, 后者是影院放映的主体, 前者则是戏剧舞台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当影像作为一种“工具”或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与戏剧演员同台时, 虚拟而生活化的多媒体影像与舞台中的表演者交相呼应, 在舞台中共舞, 戏剧舞台便会产生一种“真与假”“实与虚”的鲜明对比, 戏剧舞台的张力被扩大, 戏剧效果使得观众更具有亦真亦幻的视觉感受。

  2.2、 以“演员”身份增添舞台表演层次感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类艺术, 与其他形式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叙事的特殊性, 即由演员来扮演某种角色在现场表演或讲述, 是一种在场的、即时性的艺术。如果抛去其中的某一项细微特点, 所谓的“戏剧”也就不存在了。所谓戏剧表演的“在场性”, 可以解读为在戏剧演出过程中, 由于观众观戏与演员表演同时在场, 因此戏剧演出可以看作是演员与观众在非真实戏剧空间里共同度过的一段真实时间。由此可见, 戏剧表演可以体现出戏剧舞台独特的鲜活感。观众走进剧场观戏, 自主性在此被突出, 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将自己的关注点投注于哪里, 因而也为剧场这一固定空间增添了更多可被创造的可能。

  波兰华沙话剧院演出的戏剧《假面玛丽莲》就将影像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并使其成为戏剧的角色之一。在现场舞台表演中, 主人公梦露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通过现场拍摄而“直播”出来。画面中呈现的内容如同观看了一段摄影机的回放, 屏幕的右上角还出现了未经处理过的时间码等素材, 这一内容大大增强了戏剧表演的即兴感, 引起了观众巨大的好奇心与观戏兴趣。剧中, 随着快门声的缓慢响起, 梦露的婀娜姿态被投射在舞台的背景布上, 使得现场观众能够近距离观看到照片的内容。当戏剧走向尾声, 舞台上的梦露被迫当众脱去外衣, 而就在这时, 原本位于台下的摄影机被搬上舞台, 镜头摇向观众席, 舞台的核心内容瞬间从演员转换为现场观众, 展现出一种略带讽刺的众目睽睽之下的“窥视”。导演用视觉内容的反差引发整场戏剧的高潮, 极具象征意味, 堪称点睛之笔。

  2.3、 与戏剧表演同步, 呈现多视角观戏体验

  享誉世界的德国邵宾纳剧院被称为“梦之队”, 因为无论是他们的戏剧表演还是舞台装置, 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直接的, 而是在不断挑战观众的认知与感官, 在舞台中创造如梦般的戏剧效果。2014年, 德国邵宾纳剧院将其经典剧目《朱莉小姐》带到中国, 该剧一经上演就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朱莉小姐》的演出空间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剧场, 它将影视拍摄场景的一部分搬上舞台, 给观众带来一种明显的感官错觉, 而舞台的另一边是传统舞台表演区域。戏剧开始后, 主次两个表演区域同时开始工作, 一边是剧目的舞台表演, 而另一边则是后期工作者的流水操作。舞台上多台摄影机由摄影师和演员轮流操控, 在表演过程中确保摄影机能够持续运作。摄影师、演员、拟音师和幕后的剪辑师等不同片场工种精确流畅地推进舞台表演和镜头拍摄, 并且将这些镜头同步投放到舞台上方的大屏幕中, 仿佛将戏剧舞台变成了电影院。舞台上, 后期人员熟练地操作现场剪接, 模拟着各种舞台音效与伴奏, 观众在欣赏戏剧演出的同时, 还能够同步观看名为《朱莉小姐》的电影。同类型的戏剧还有很多, 通过类比可以看出, 在舞台表演中, 戏剧演出同电影放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得戏剧的层次感与观众的视听感官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3、 多媒体影像在戏剧舞台中的可塑性与局限性

  舞台戏剧表演的发生场地是剧场, 它本质上具有极强的空间性, 而现代剧场艺术是以“参与性”为原则的, 其参与者包括演员、道具、舞美、观众等等, 因而戏剧空间的整体性构建对演出效果有决定性作用。世界级舞美大师乔治·西平就曾说:“剧场中没有比空间更有力量的形式。”在使用多媒体影像技术的戏剧舞台中, 演员事先彩排完成走位, 在戏剧舞台上有条不紊地演出, 这与戏剧舞台单纯演员表演的形式没有区别。但是镜头的加入、后期剪辑的使用、配音室的加入等, 严重弱化了演员与舞台之间的互动性, 且这样的演出方式势必会减小剧本容量, 从而使得其故事性被迫降到最低, 而在故事之外的舞台形式的表达则转而成为整场戏最大的亮点。如同上文提到的《朱莉小姐》一般的戏剧舞台电影化, 使戏剧和电影在真真假假之间游走, 很容易造成观众注意力的涣散, 感官上的跳戏, 从而引起视觉混乱。

  陈建娜老师在其文章《戏剧时间的叙事学分析》一文中强调:“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给人看的一种叙事艺术。戏剧与其他叙事艺术最大的区别, 就在于它要当着观众的面现场表演故事, 如果没有这种在场性, 戏剧也就不存在了。”而在影像戏剧中, 观众作为接受主体, 其所接受到的戏剧承载物已由舞台变成了舞台与荧幕, 所关注到的表演者也从舞台上的演员变成了银幕上的演员。这样的呈现效果是否有违舞台艺术的本质, 需要每一个戏剧工作者深入考量。

  4 、结语

  戏剧艺术最大的特征来自剧场空间, 具体表现为剧场性、假定性、综合性以及扮演性等, 多媒体影像技术在戏剧的表演艺术现场的出现, 使之在创新舞台美术的同时, 也存在用度过量或用度不准而造成的本末倒置危险。戏剧与电影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属性, 若想将二者进行有机的协调与融合, 首先应从其特点及舞台整体呈现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不得不提的是, 形式的创新与本质的坚守虽有可能使戏剧和影像的边界化越来越分明, 但是有一个创作核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即戏剧和电影永远都要依据自己的本质属性来同其他先进技术和新颖的表现元素沟通与融合, 这样才不会为了塑造形式感而将艺术理念和戏剧精神丢弃。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