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7-17 06:23
一、 论文选题方向、论文题目及论文类别
本文的选题方向是公司并购,论文题目是上市公司跨行业连续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以陇西科学为例,论文类别是案例分析。
二、 开题报告正文
(一)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河北针织器材厂、保定市锅炉厂兼并保定市鼓风机厂,中国企业并购重组序幕由此拉开。据统计,1980年代共有6226家企业先后并购重组了6966家企业。[1]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动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市场化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民营企业、外资并购国企的案例也不断涌现。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2002年,加入WTO促进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既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并购重组,也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当前第四次并购浪潮正在兴起,“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企业以并购重组为重要载体的对外投资热潮,并形成“国内+跨境”双轮驱动态势,并购重点行业逐步从传统领域向高科技、现代服务领域转变,从资源布局向技术、市场、品牌掌控转变,而且民营企业渐成并购重组主角。2013年以来,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交易次数与交易金额都明显增加,2013年并购交易次数为3501次,交易金额10238.20亿元;2017年并购交易次数为31836次,交易金额76218.08亿元;2018年并购交易次数为28567次,交易金额46993.62亿元。[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能通过并购重组在整体和战略上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自2013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数量激增,而跨行业连续并购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跨行业连续并购的主体往往处于增长较为乏力的传统行业,而目标公司则较多属于一些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2018年9 月,西陇科学发布公告,公司于2018年9月26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议案》,同意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4.5亿元与美林华安(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大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并购私募基金(“产业并购基金”),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为人民币18亿元(分三期),主要投资方向为大健康、医疗服务等行业。并于2019年7月25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投资产业并购基金的议案》,同意公司终止投资该产业并购基金。
公司原拟通过与美林华安(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加强公司产业链整合能力,打造协同效应,但在后续筹备过程中,受宏观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未能募集到资金,同时综合公司目前实际情况、资金安排等因素,经审慎考虑,并与美林华安(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沟通协商后,公司决定终止投资该产业并购基金。
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在一个行业已经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那么它选择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新的行业能够给予公司更多的机会去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西陇科学此次跨行业并购美林华安就是希望能够摆脱当前行业竞争压力大、经营风险高的局面。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了解跨行业连续并购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经营能力,改善企业绩效,获得更大的发展。是否能够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很好地整合,使企业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并给想要进行跨行业连续并购的企业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本文的理论意义是更好地丰富了学者们关于跨行业连续并购的研究,理论是否与实际相一致,也给想要进行跨行业连续并购的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希望企业对是否进行跨行业并购进行谨慎地思考,做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对于传统企业是否选择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进行跨界连续并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文献综述
1.企业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体系,如协同效应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企业的并购动因,其中也包括对一些具体动因的解释。
(1)国外相关研究
一是基于协同效应的动因,如Jensen和Ruback(1983)指出提高效率是企业并购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是经并购改善效率并达到并购参与者的协同效应,最终推动企业效益的增长[3];Kode和Ford等(2003)认为一个公司进行并购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企业内部的协同,从而实现外部投资和外部融资的内化,进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目的[4]。
二是基于优化资本结构的动因,如Gugler和Konrad(2002)的研究发现负债水平过高的公司具有并购负债率较为合理的标的公司来调整自己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机[5];Uysal(2011)对美国18年间七千余起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过度负债”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增发、换股等支付方式进行并购,目的在于对资本结构的调整[6]。
三是基于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如Jensen(1986)的观点认为相对于由内部经营的拓展实现多元化来说,并购更为快捷,成本更低,因此企业具有借助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动机[7];Chng等(2015)指出处于衰退期的公司进行多元化并购的意愿更为强烈,因为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时管理者会有对企业进行变革的动机[8]。
四是其他并购动因,如Zollo和Singh(2004)认为当出现需求减少、生产力过剩的情况,或者国内企业遭遇到国外企业冲击时,为了提升行业地位和抵御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便会出现为增强市场势力而进行的并购[9];Hoberg和Phillips(2010)的研究认为,并购不能实现增值但可以导致利益相关者之间价值的再分配,并购双方参与并购活动的目的在于从消费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中获得转移价值[10]。
综上,国外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探究开始的比较早,学者利用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解释企业具有借助并购实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经营、提高效率等目的。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并购动因的研究既有与西方国家的相似之处,也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国情提出的特殊并购动因。
一是基于协同效应的动因,如余光,唐国兴(2000)通过构建并购动因模型研究企业的并购,指出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实现协同效应,从而获取并购盈余[11];黄炎(2011)探究中国三次并购浪潮的特点,发现伴随中国市场和企业的逐渐健全与发展,中国企业并购的原因也发生变化,从消除亏损企业等被迫进行的并购逐渐出现了以实现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为目的的并购[12]。
二是基于避免退市的动因,如胡可果,姚海鑫(2012)指出由于我国退市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并购监管导向等原因,使得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多数是为避免退市或借壳上市而进行的[13];余瑜,王建琼(2015)总结指出,源于中国壳资源的稀缺性,保持上市公司资格是我国企业并购中一类最典型的动因[14]。
三是基于优化资本结构的动因,如王逸等(2015)认为企业的并购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的内在动机,并且指出“过度负债”的企业利用并购调整资本结构,缩小与目标负债率的差距的动机更为强烈,这一观点与Uysal的观点一致[15]。
四是基于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如李善民,朱滔(2006)的文章中解释到,我国上市公司开展多元化并购的动机在于许多上市公司都属于传统行业,这些公司往往迫于行业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压力而具有进行多元化发展的意图[16];刘文楷等(2017)认为企业进行多元化并购的动机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逐渐增强,并指出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得选择并购策略,帮助企业高效取得外部优势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17]。
综上,国内学者不仅利用西方并购动因研究的结论联系中国国情来解释中国的并购,同时还总结了我国企业特有的并购动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于中国上市资格的稀缺性而产生的避免退市的动因。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国内外关于并购动因的研究都有支持以优化资本结构,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以及追求协同效应等为目而进行的并购;此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上壳资源的稀缺性,也有支持以避免退市为目的而进行并购的相关研究。
2.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一是并购可以改善企业绩效,如Carline和Linn(2003)通过分析十五年间全世界的并购事件,观察样本公司并购前后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变化,得出小规模的并购比大规模的并购更容易获利,盈利能力更容易提高[18];Martynova(2007)通过分析1997-2001年出现的并购活动,选用五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并购能够使目标公司的绩效得到改善[20];Miachael Jack(2011)通过研究样本企业并购前后的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结果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出现比较显著的改观[21]。
二是并购会使企业绩效恶化,如Bertranda和Betschinger(2011)对俄罗斯的并购进行研究,发现不论国内并购还是跨国并购,企业的绩效都表现为恶化的趋势[22];JamesThoman(2012)通过观察164家上市企业并购前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发现大多数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并购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23];Fan Xia和GordonWalker(2015)对美国470多家公司的6000多起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绩效很不理想[24]。
三是并购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如Harold等(2000)的研究发现,并购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市场绩效,既没有非常显著的收益也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25];Liargovas和Repousis(2010)研究了希腊银行的并购事件,发现银行的并购并不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也没有创造企业价值的作用[26];Joshua Sears和Glenn Hoetker(2014)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企业并购后的长期利润并没有显著的变化[27]。国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探讨因为研究样本的不同以及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差异,得出的结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2)国内相关研究
一是并购可以改善企业绩效,如郭建新,陈德棉(2005)使用财务指标法分析2003年的并购活动,最终显示并购使得企业的绩效有所提高[28];李汉君等(2013)通过观察中国的并购活动中主并方企业并购前三年至后两年的绩效变动状况,发现并购前后主并企业的绩效多数是呈上涨趋势,绩效状况得以改善[29];刘畅等(2017)构建了基于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对2014年我国发生的150起并购事件其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较短时期内企业绩效的改善不明显,但从长远观察企业的绩效会呈现显著提升[30]。
二是并购会使企业绩效恶化,如李栋华等(2008)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医药行业的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购对医药企业绩效的改善具有负面影响[31];黄兴孪(2009)观察1999-2004年中国上市企业开展的金额较大的并购活动,对企业并购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得出并购之前业绩好的公司并购之后的业绩呈下降趋势[32];孟凡臣等(2016)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绩效表现,发现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33]。
三是并购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如李善民,朱滔(2005)使用财务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对企业的绩效没有明显的作用[34];宋维佳,乔治(2014)对我国资源型企业并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绩效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企业并购后的绩效表现为先升高随之又回到从前水平的状况[35];张翼等(2015)观察2003-2008年中国上市企业并购活动实施前三年到后五年的绩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我国的并购是无效的,并不能帮助企业整合并购双方的资源,最终实现价值的提升[36]。
施文、高珂和孙慧芳(2019)研究认为当公司进行跨行业并购并且所并购的标的是在新兴热门行业时,公司的价值虽然会在并购后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提升并不是由于公司经营水平的改善而来的。在新兴行业并购后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经营效率会有显著下降。[37]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企业并购绩效的讨论与国外类似,同样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国内外学者由于并购样本的差异性以及采用的评价指标的差别,得到的结果也存在差异。一部分结论得出并购可以改善企业绩效,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是并购对企业绩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一部分分析结论证实并购甚至会引起企业绩效的恶化。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想要通过具体的案例了解企业跨行业连续并购能否提高企业的经验业绩,能否给企业带来积极的效应,给想要进行跨行业连续并购的企业提供一些建议,希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连续并购的时候更加的谨慎,考虑周全,避免不合理的决策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希望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的跨行业并购的批准更加严格,中介机构评估标的公司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标的公司的情况。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整理回顾与连续并购,并购动因与跨行业并购绩效相关的研究,提炼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然后归纳概括出本文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案例企业西陇科学基本情况的概述及连续并购活动的介绍与分析。首先介绍西陇科学的发展概况,然后对西陇科学跨行业连续并购活动进行回顾,然后分析西陇科学连续并购动因。第四部分是关于西陇科学连续并购的短期绩效进行分析,首先使用事件研究法来构建短期绩效模型,包括模型的建构、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和对超额收益率的分析,最后对案例企业的连续并购短期绩效进行评估。第五部分是对案例企业连续并购长期绩效进行分析评价。首先使用会计研究方法与因子分析法构建连续并购长期绩效模型,包括财务指标的选取、数据的选取和主成分分析,然后对案例企业连续并购长期绩效进行评估。第六部分是结论与不足。总结案例,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探讨本文的局限性。
 
(四)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可行性分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运用了其他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和因子分析。
首先,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选择西陇科学作为案例企业来进行研究,结合西陇科学在医疗行业的产业链布局,梳理西陇科学近年跨行业连续并购历程,重点研究西陇科学跨行业连续并购绩效,通过个案研究为试图跨行业并购的企业提供借鉴。
其次,本文采用的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现有的连续并购、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相关研究和理论进行搜集、提取与概括总结,在已有的研究思路与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新的问题,从而提出观点与建议。
最后,本位采用事件研究方法研究西陇科学连续并购短期绩效,采用会计研究法和因子分析研究案例的连续并购长期绩效。
本文的案列公司是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对其股票价格的反应来研究并购的短期绩效,并且可以获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的一系列数据。案列公司从开始并购到现在有五至六年左右的时间,时间长度足够,可以来研究跨连续并购的长期绩效。
 
 
(五)研究条件
已经在知网上下载与阅读了与连续并购、并购动因、跨行业并购绩效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对于该案例应该运用何种方法来研究,从网上搜索到西陇科技的公告,年度报表,以及相关的媒体报道。
存在的不足是对于绩效研究的方法还没有吃透,只是知道是要运用这个方法,本文对于连续并购绩效的研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还是利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对案例进行研究。
三、 参考文献
[1]刘永键,章新蓉,郑佳.上市公司业绩承诺风险研究综述[J/OL].财会通讯:1-6[2019-08-03].https://doi.org/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190712.002.
[2]郭慧婷,刘莹.业绩承诺补偿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水分”[J].财会通讯,2019(20):52-54.
[3]丁超.试析企业并购重组的整合与管控[J].财会学习,2019(17):189-190.
[4]Michael C.Jensen,Richard S.Ruback.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11(1-4):5-50.
[5]G.Kode,J.Fored,M.Sutherland.Aconceptual model for evaluation ofsysnergii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Business Management,2003:27-28.
[6]Gugler,K.,and K.Konrad.Merger target selection&financialstructure[Z].University of Vienna&Wissenschafts Zentrum Berlin(WZB).SSRNWorking paper,2002.
[7]Uysal,V.B.Deviation from the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acquisitioncho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02):602-620.
[8]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323-329.
[9]Chng.D.H.M,Shih.E,Rodgers.M.S.Managers’marketing strategy decisionmaking during performancedecline an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incentivepa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5,43(5):629-647.
[10]Zollo Maurizio,Singh Harbir.Deliberate Learning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Post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ntegration Capabilitiy in US BankMergers[J].Strategies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3):1233-1256.
[11]G.Hoberg,G.Phillips.Product Market Synergies and Competition in Mergersand Acquisitions:A Text-based Analysi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10):3773-3811.
[12]余光,唐国兴.企业购并的动因模型和防御动因假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09):35-38.
[13]黄炎.中外并购动因之差异与后危机时期我国并购策略调整[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1):39-44.
[14]胡可果,姚海鑫.非市场化并购重组、退市机制与资本市场效率——基于上市公司“不死鸟”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4):45-49.
[15]余瑜,王建琼.中西方并购动因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1):107-111.
[16]王逸,张金鑫,于江.并购能否带来资本结构的优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5(04):18-25.
[17]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03):129-137.
[18]刘文楷,潘爱玲,邱金龙.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并购[J].经济经纬,2017,34(06):111-116.
[19]Carline,Linn.The Mi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MergersComment[J].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3(8):275-299.
[20]M.Martynova,S.Oosting,L.Renneboog.The long-term operating performancein Europe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International Mergers&AcquisitionsActivity Since,2007,36(5):79-116.
[21]Miachael Jack.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Scientific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1):35-50.
[22]Bertranda.O,Betschingerc.Performance of domestic and cross-borderacquisition:Empirial evidence from Russian acquirers[J].Journal of ComparativeEcnomics,2011(12):23-57.
[23]James Thoman.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2012(4):110-120.
[24]Fan Xia,Gordon Walker.How much does owner type matter for firm performance?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1998-2007[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4):576-585.
[25]J.Harold,Mulherin,Audra L.Boone.The postmerger share-price performanceof acquisition firms[J].Journal of Comparate Finance,2000(6):117-139.
[26]P.Liargovas,S.Repousis.The impa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performance of Greek Banking Sector[J].Working Papers,2010,3(2):89-100.
[27]Joshua Sears,Glenn Hoetker.Technological overlap,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and resource recombination in technological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1):48-67.
[28]郭建新,陈德棉.上市公司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评价——2003年沪深两市A股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5(328):180-183.
[29]李汉君,张丽,艾杰.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2):166-168.
[30]刘畅,韩爱华,沈锡茜.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7(10):179-181.
[31]李栋华,邱岚,卞鹰.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衡量——基于DEA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0):184-187.
[32]黄兴孪.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厦门大学,2009.
[33]孟凡臣,刘博文,廖超.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69-75.
[34]李善民,朱滔.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基于证券市场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0-87.
[35]宋维佳,乔治.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研究——基于短期和中长期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4(7):98-105.
[36]张翼,乔元波,何小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验与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1):60-66.
[37]李晓溪,杨国超,饶品贵.交易所问询函有监管作用吗?——基于并购重组报告书的文本分析[J].经济研究,2019,54(05):181-198.
[38]张彤平.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财会学习,2019(12):68-69.
[39]魏星宇.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管理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9(08):79.
[40]杭婷婷.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下的商誉减值风险及防范对策——以长园集团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9(04):38-40.
[41]孙玥璠,陈爽,梁田.企业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未达标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56):66-68+79.
[42]杭婷婷.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下的商誉减值风险及防范对策——以长园集团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9(04):38-40.
[43]孙玥璠,陈爽,梁田.企业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未达标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56):66-68+79.
[44]窦炜,Sun Hua,郝颖.“高溢价”还是“高质量”?——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绩承诺可靠性研究[J].经济管理,2019,41(02):156-171.
[45]姜玉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浅析[J].财会研究,2017(09):73-76.
[46]张文珂,张芳芳,刘淑莲.企业信息风险如何引致市场资源配置活动?——基于并购重组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7(11):72-78+97.
[47]王竞达,范庆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业绩承诺及政策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7(10):71-77+97.
[48]赵光锐.上市公司外延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分析与应对[J].财会学习,2019(06):93-94.
[49]刘虎.企业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的风险识别与应对分析[J].财会学习,2019(08):208.
[50]丁超.试析企业并购重组的整合与管控[J].财会学习,2019(17):189-190.
[51]张文珂,张芳芳,刘淑莲.企业信息风险如何引致市场资源配置活动?——基于并购重组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7(11):72-78+97.
[52]荣麟,朱启贵.业绩补偿承诺对收购方短期股价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8,34(13):163-167.
[53]章煜,何卫红.通信制造业战略并购与财务协同效应——基于紫光股份收购华三通信的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3):153-156.
[54]张乃军.莫让商誉成为“皇帝的新衣”——关于商誉处理的理性分析[J].会计之友,2018(18):2-5.
[55]饶艳超,段良晓,朱秀丽.并购业绩承诺方式的激励效应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07):73-83+98.
[56]王前锋,谢雨婷.股权激励、内部控制与长期并购绩效[J].会计之友,2019(07):120-126.
[57]王翠花.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前后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33):48-50.
[58]余瑜,王建琼.中西方并购动因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1):107-111.
[59]黄炎.中外并购动因之差异与后危机时期我国并购策略调整[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31(01):39-44.
[60]刘好丹.跨界影视并购动因及效果分析——以海润影视借壳申科股份为例[J].财会通讯,2016(01):5-7.
[61]罗喜英,曾艳芳.借壳上市业绩承诺与盈余管理——以奥瑞德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9(10):37-41.
[62]魏星宇.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管理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9(08):79.
[63]谢洪明,章俨,刘洋,程聪.新兴经济体企业连续跨国并购中的价值创造:均胜集团的案例[J].管理世界,2019,35(05):161-178+200.
四、 研究计划
2019年10月至12月,搜索全案例公司的各项资料,弄透各项研究方法,对文章的框架进行梳理与安排。
2020年1月至3月,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并完成初稿。
2020年4月至6月,将初稿交给导师阅读,并完成修改。
 
注: 1. 论文选题方向及论文类别参见附录;
2.开题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7000字;
3.参考文献需与论文选题相关;
4.研究计划以季度为单位进行安排;
5.全文格式请严格按照《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的统一要求》。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