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政治论文: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8-09 10:08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在与日本帝国侵略者抗争中英勇抗击了 14 年的时间,且用生命和鲜血构成了革命精神、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抗日联军、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东北抗联士兵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其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具有深刻的内涵蕴含在其中。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以及坚强无畏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息息相关的国际精神等。东北抗联精神本身的科学内涵丰富,因此其价值表现也是十分突出的。

一、东北抗联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东北抗联精神概述
1. 东北抗联精神形成背景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很早便承担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抗战的重任,孤悬于敌后,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十四年,歼灭和牵制大批日伪军,有力的配合了全国抗战,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党的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先决条件。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时刻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作为重点,承担领导的责任,保证革命能够面向正确方向前进。东北地区的沦陷受到国民党坚持执行“不抵抗政策”影响,这时,党主动承担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日的重担。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联上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组织以及思想上的领导。政治方面,提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9.18”事变后,满洲省委在《日本帝国主义武装战领满洲和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定》中指出了东北地区抗日运动与抗日武装建立任务。中共中央在 1933 年发布的《一.二六指示信》中指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精神指导下,东北地区的党组织开始建设东北人民革命军。组织方面,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 1923年于东北建立党组织,在 1925 年建立中共特支,之后发展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并隶属中央管理。东北地区党员数量在 1931 年增至 2000 人。东北人民革命军在1936 年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严格遵循党纪。1942 年东北成立中共东北党委会,其将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党员统一保存起来,并对整个部队进行了整训。思想方面,强化思想和理论教育学习。中共东北党组织组织指战员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展开学习,使用先进思想对抗战人员进行武装。尽管之后的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曾经失去了联系,但是其仍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直至抗战胜利。由此可见,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不屈不挠奋力抗战中才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②,它普遍存在于现代型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之中。现在,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①。这种广义上的思政教育内涵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换而言之,思政教育即为一定社会、阶级以及政党通过思想观念对人民思想品质构成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影响,让思想行为与阶级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相符。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一,导向作用。思政教育采用教育、激励、启发、监督以及促进等手段指导被教育者遵从一定的社会发展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行为能够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思想相符合。因此,思政教育具备导向作用,其能够推动国家、社会、个人的理想、精神不断进步。
第二,开发作用。思政教育能够从内在调动起被教育者的潜力,用心灵的作用,发挥精神的力量,成为促进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有利武器②。
第三,社会作用。思想、品德的规范是一个国家前进的精神动力,稳定的社会秩序会带来积极的政治影响,有序的精神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的有利因素,反对恶性竞争需要良好的秩序③。
第四,调节作用。人和人之间实现了解甚至是信任的基础就是沟通,其对人情绪、思维以及心理都有一定的调节、转换以及改变的作用。思政教育在育人时,通过说服教育可以使被教育人的思想觉悟提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④。
.............................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1. 大学生对于东北抗联精神认识不足
作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发源地,东北地区在东北抗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以吉林省为例子,吉林省作为东北抗战的重要战场,现有上百处珍贵的抗战遗迹资源,并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开发。但从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东北抗联精神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普遍较低。本研究共对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延边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五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发放 3000 份调查问卷,问卷回收为 2876 份,回收有效率达到 95.9%,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于东北抗联精神的了解程度、方式,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中讲解东北抗联精神方式、频率以及学生对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接受程度这几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同时笔者针对长春师范大学生展开了访谈工作。在该此调查中,其中关于对东北抗联精神有无印象的问题上,84.62%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东北抗联精神(如图 2.1.1);在对东北地区的印象如何的问题上,只有1%学生认为近年来东北发展迅速,超过 83%的学生对东北地区情况并不了解(2.1.2);在对东北抗联精神了解上,之后 5.2%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了解,但是超过 94%的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并不了解(如图 2.1.3);在对东北抗联精神学习上,超过 61%学生对学习该精神由兴趣,但是也有大约 38.5%的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学习不感兴趣(如图 2.1.4);在对东北抗联精神传承必要性上,超过 63%的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提出必要想法(如图 2.1.5);在对东北抗联精神获取途径上,13%学生是从思政课上获知的,10%是从影视作品中获知的,但是占据 70%的学生与东北抗联精神无接触(如图 2.1.6);在对东北抗联精神进入到高校课题的期待度上,超过 77%的学生对其进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表示十分期待(如图2.1.7)。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加入东北抗联精神可行,他们期望能够多多了解东北抗联精神,从社会实践、影视作品、课堂教育中,且希望能够为弘扬这种精神发挥自己的力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表示十分愿意学习和了解东北抗联精神,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渠道与途径无法对其深入了解,因此使得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此,高校需要加大力度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推广。
 
........................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 学生对东北抗联革命历史精神认知不深刻
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在东北抗联革命精神内容上的认识不够系统全面。在“你任务身处和平年代还需要学习革命精神吗?”问题调查得知,有 67.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有 32.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如图 2.2.1)。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对新时期的和平年代精神与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间的必然联系、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作用、东北抗联精神与个人社会成长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他们不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理念,这就导致大学生们对东北抗联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通过调查得知,对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等活动只是停留在参观游览上,出现历史截取现象,参观学习活动产生现实与历史互相脱离的现象,导致时间和精神方面出现断裂现象就使得东北抗联精神的作用被弱化,理论和实践学习上的效果也被降低。例如政治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课程的时候,在能够将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出来的活动通过讲故事、看视频、参观博物馆等方式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利用东北抗联史实强化思政教育作用,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的作用,进而使东北抗联精神实现时间和精神方面的延续,使思政教育内容得以丰富,同时让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得以提升。
大学生在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上有所忽视,使得思政教育体系中其实际效果并不好。该问题的存在同传统应试教育之间关系密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高效的掌握职业技能已经是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选择条件,其能够直接为人们带来利益,极易让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可以迅速达到利益最大化,将自己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尽管表面上不排斥当前的革命精神,但是也不与其接触,不重视这种精神,却没想到东北抗联精神对我们应对外来思想和事业坎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效果,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提高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通过学习这种精神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具备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以及崇高理念,进而对未来职业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能够迎难而上。因此,东北抗联精神对大学生们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之一,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重视东北抗联精神,进而提高思政教育中东北抗联精神所发挥的实际作用。

.............................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28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28
1. 东北抗联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28
2. 开展以学习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教学................................30
(二)开展以东北抗联精神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32
1. 解读精神内核内化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知................................32
2. 通过学术活动深化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33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
1. 东北抗联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东北抗联精神与大学思政教育中的结合就是要将思政教育的理论课阵地充分作用发挥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并发挥《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应用的教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础上所编撰的重点教材,该教材在首版中就编入了“9.18”事变后中国涉及的一些局部战争,且提出抗日战争时间长达 14 年,并不是常规所认为的 8 年抗战,这对于大学生了解、认识东北抗战地位更加有利。该课程中,在教学时可以在其中加入东北抗联精神方面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需要讲解与东北抗联建立相关的内容。例如,阐述“9.18”事变后中共中央一级满洲省委就武装抗日作出的指示与号召,其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同时也委派干部进入到抗日义勇军队伍中开展工作,这就说明东北抗日义勇军尽管属于自发性的抗日武装队伍,但是其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相违背,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号召予以了积极响应,且部队中有共产党人开展一系列工作,或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党的支持,因此,东北抗日队伍是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建立的,且有些队伍逐渐发展成为东北抗联组织中的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从各地抗日游击队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之后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整个过程。在那时,国内外都将东北抗日武装成为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被称呼的。193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创作完成,此时原义勇军在长期的抗战中不断失败,而东北人民革命军则是在 1933 年之后才得以建立的。因此,《义勇军进行曲》所指的义勇军就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及一切具有抗日武装属性的力量。
 
四、结语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在与日本帝国侵略者抗争中英勇抗击了 14 年的时间,且用生命和鲜血构成了革命精神、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抗日联军、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东北抗联士兵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其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具有深刻的内涵蕴含在其中。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以及坚强无畏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息息相关的国际精神等。东北抗联精神本身的科学内涵丰富,因此其价值表现也是十分突出的。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抗战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学习东北抗联的思想品德、抗联国际主义理念、英勇奋斗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险的牺牲和战斗精神、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勇猛战斗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为民族复兴、人民军队建设、小康社会的建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行等方面都提供了坚定的精神动力,为国际新型关系建立提供了重要参照。因此,东北抗联精神本身的教育作用十分深刻和丰富。为了能够将东北抗联精神教育作用持续传递下去,各大高校必须重视对其的宣传,并强化实践教育,完善东北抗联精神的相关教育工作,进行抗联的创新宣传,强化宣传工作,树立红色革命品牌,提高思政理论政治课方面的教育工作,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并建设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东北抗联精神教育体系。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