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知觉的对象与经验辨析-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19 16:15
“意识”现象学与康德的认识论具有相同的目的,它们都是要说明自我意识之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当然,黑格尔的结论要比康德强得多,后者至少为感性留下了独立的空间。对于黑格尔来说,意识过渡到自我意识意味着,意识返回到了它的根据,自我意识完全统摄了意识。在通往这个结论的道路上知觉现象学功不可没。知觉不曾出现在康德的概念体系中,它是黑格尔所特有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概念认识到黑格尔思想的独特之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析知觉现象学的各个环节。
  
  一、知觉的对象
  
  感性确 定 性 曾 经 自 诩 为“一 种 最 丰 富 的 认识”〔1〕61,然而却被证明为是一种最贫乏的知识。感性确定性将一切中介都排除出自身,因此它的对象只能是不包含任何内容的单纯的“这一个(diese)”,而它所获得的经验就是自己的对象的毁灭。知觉作为感性确定性的真理而出现,它认识到对象是包含中介的东西。知觉的对象不再是直接的东西,而是间接的东西,即对直接性的否定,因此是普遍者。但是,这个普遍者是对感性直接性的否定,即它在自身之中包含感性要素,因此黑格尔称之为感性普遍性。就此而言,在知觉阶段才第一次出现对象中包含着两个对立环节的情况,正是这个对立才使对象获得丰富的内容。因此,“感性知识的丰富内容隶属 于 知 觉,而 不 是 隶 属 于 一 种 直 接 的 确 定性”〔1〕72.但是,因为在知觉中这种对立还只是刚刚出现,所以对立的两端在知觉的对象中表现出一种简单关 系,即“普 遍 性 与 个 别 性 的 无 反 思 的 关系”〔2〕61,而知觉现象学的本质无非就是使这个关系获得反思规定的运动。
  
  简单来说,知觉的对象是“具有多种特性的物”〔1〕72.这里“特性”是物向认识敞开的唯一一扇窗户。我们对“特性”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经常出现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但是,黑格尔所要讨论的显然不是这个词的日常含义,他试图以一种在逻辑上更本源的方式理解这个概念。
  
  知觉是对感性确定性的对象的更合理的认识,“这一个”作为认识对象并不是直接的存在。如果“这一个”是可认识的,那么它必然在自身中包含着区别,即它之所是与它所不是之间的区别。任何可认识的对象都不可能是完全的肯定。对于认识来说,绝对的光明无异于绝对的黑暗,认识对象必然是部分肯定与部分否定。“这一个被设定为非这一个,或者说是得到扬弃了的,因此不是无,而是一个特定的无,或者说是一个内容的无,也就是这一个的无。”〔1〕72“这一个”被感性确定性的经验否定了,但是这个否定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部分否定。这个否定的结果不是虚无,而是一个“特定的无”、“这一个的无”.以此方式,“这一个”才真正得到了肯定,因为部分否定就是部分肯定,即对未被否定的部分的肯定。实际上,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部分肯定与部分否定,任何肯定都是通过否定的肯定,否定使对象作为对象凸现出来。黑格尔说,“存在本身就包含着中介活动或否定性,所以它是一个普遍者。由于存在直接地表现出这一点,所以它是一个有区别的、有规定的特性。”〔1〕72这就是说,存在直接地包含着否定,因此它直接地表现为特性。否定表达着某个特定东西的信息,这实际上就是这个特定东西的特性。比如说,“白的”是“盐”这个对象的特性,而它是通过对“红的”、“黄的”、“蓝的”等等的否定凸现出来的。
  
  黑格尔紧接着说,“如此一来,众多特性就被同时设定了,其中任何一个特性都是对其他特性的否定。”〔1〕72这是一个比较费解的句子,这里突然出现了“众多”特性。逻辑上,特性的规定只需要两项,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那么,“众多”特性该从何谈起? 显然,这个“众多”不能被理解为逻辑上的推理。“众多”源自于感性世界,这里的特性是感性特性。“无,作为‘这一个’的无,本身就是感性的,并且保存着一种直接性,但是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直接性。”〔1〕72感性世界纷繁陈杂,其中没有常住不变的对象,“这里”一会儿是“一棵树”、一会儿是“一栋房屋”.因为“这一个”具有这样的杂多性,特性作为“这一个”的否定,同样呈现出纷繁陈杂的样态。所以说,“只有在‘感性知识的丰富多彩'---黑格尔将它判给了知觉---事先 已经存 在的 地方”〔3〕55 - 90,才能谈“众多”的特性。知觉的对象是感性普遍者,感性的直接性保存于其中,因此它表现出感性的杂多性。

综上,知觉的对象是感性的“这一个”的直接否定,因此是感性普遍性,或者说是包含着中介的简单之物。对于“这一个”的直接否定就是特性,因为“这一个”表现出感性的复多性,所以有众多特性被设定于知觉的对象中。将感性普遍性的以上内容进一步发挥,我们就可以得到物的概念。这个发挥主要涉及发展出对象所包含的两个本质性环节,即自相关联(sich auf sich selbst beziehen) 与他物关联(sich auf andere beziehen)。
  
  自相关联。在“这一个”之中有众多特性被设定,“但是那个单纯的、自身一致的普遍性本身又不同于它的这些规定性,不受它们束缚。它是纯粹的自身关联,或者说是一个媒介,所有规定性都包含在这个媒介或这个单纯的统一体之内”〔1〕72.这里所说的“单纯的、自身一致的普遍性”就是“这一个”,黑格尔将它称之为“物性”,“这个抽象的普遍媒介可以被称作一般意义上的物性或纯粹本质,它无非就是’这里‘和’这时‘,就像已经表明的那样,是众多’这里‘和’这时‘的一个单纯集合。”〔1〕72尽管对“这一个”的否定呈现出众多特性,但是这些否定都发生于“这一个”之中,“这一个”为众多特性提供了一个共存的场所。如果从这个共存的方面来看众多特性,那么他们只是自身关涉,并不关涉他物。比如说,“这一块盐是单纯的’这里‘,同时也是多样化的: 它是白的,并且(auch) 是咸的,并且是一个立方体,并且有特定的重量,等等。”〔1〕72 - 73“白的”并不影响“咸的”、“立方体的”,反之亦然,他们只是各自自为的。“就此而言,这个’并且‘就是那个纯粹的普遍者或媒介,就是那个把众多属性如此这般聚集在一起的物性。”〔1〕73因此,黑格尔首先发展出了作为“并且”的物性,它是对象的自相关联方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规定则可得到物的概念。
  
  他物关联。另一方面,特性之所以为特性,是因为它包含否定,也就是对他物的否定。因此,对象不仅包含众多特性的自相关联,而且也应该包含对他物的关涉。比如说,如果盐的“白”、“咸”、“立方体”等等,只是自身相关,而不关涉于他物,则不能说它是“白的”、“咸的”、“立方体的”等等。“白”之所以为“白”,是因为它不是红、黄、蓝等等。“因此,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并且‘,一个漠不相关的统一体,而 且 也 是 一 个 单 一 体,一 个 排 他 的 统 一体。”〔1〕73对他物的关涉使得对象成为一个单一体。黑格尔说,“单一体是否定环节,它以一种单纯的方式自身关联,并且排斥着他者,以此物性被规定为物。”〔1〕73
  
  通过对物性赋予个体性,物的概念才得以完成。因此,知觉的这个对象包含两个本质性环节,它们是自身关联与他物关联,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使众多特性漠不相关的共存的媒介,而且也是一个排斥相反属性的单一体。物是这样一个东西,“借助于一个持存着的媒介,个别性这个点放射开来,过渡到多样性。”〔1〕74这句话很好的总结了物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单一性与多样性,这两个环节对于物的概念是同等重要的。实际上,黑格尔在“物”这个概念之下思考的是一与多的关系,“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是哲学的标准-问题,涉及由柏拉图的晚期对话中一与多的辩证法到17、18世纪哲学与自然科学中所讨论的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4〕87 - 88我们将会看到,通过对知觉的经验的讨论,黑格尔试图调解一与多的关系,使其统一于一个概念之下。
  
  二、知觉的经验
  
  以上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物的预先总揽,现在则要看一看被观察的意识是如何认识这个对象的,这个认识过程就是知觉的经验。“我们”已经事先将对象的本质性环节揭示出,知觉的经验只是围绕这些环节展开的运动。
  
  知觉在意识经验的历史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因为它具有错觉意识。黑格尔说,“知觉者意识到了错觉的可能性,因为在它的原则普遍性中,他在是直接地对它存在的,只不过是作为虚无的、得到扬弃的东西而存在。”〔1〕74与感性确定性的对象---无内容的简单东西---不同,知觉的对象是在自 身 内 包 含 着 差 别---自 身 相 关 与 他 物 相关---的东西,知觉意识直接的意识到对象中存在的这种差别,因为“他在是直接地对它存在的”.而知觉(Wahrnehmung) 是认之为真(wahr - nehmen) ,它只是将对象的某个方面当做真相。既然它将这一方面当做真相,那么那一方面就是假的,因此它具有假相的意识。如此一来,它也意识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它认作真相的东西是假相,它认作假相的东西是真相。因此,知觉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可能会犯错。只有当意识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错,它才能进行自我修正,从而才能形成不断前进的意识经验。我们将会看到,知觉的经验就是错觉经验,知觉意识不断地犯错,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知识,直到无法再坚持自己的原则。
  
  那么,知觉如何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犯了错?这就涉及到真理的标准问题。当然,这个标准是意识自身具有的,每一个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衡量尺度。就知觉意识而言,“它的真理的标准就是自身一致性,并且它的行为也必须被理解为是自身一致的。”〔1〕74“自身一致”是指,对象不能在自身中包含差别。如果它是一,就不能是多; 如果它是多,就不能是一。“我们”知道对象既是一,又是多。如此一来,知觉就注定是错误的知识。“黑格尔想要证明,物的个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并不能在一个连贯的知识中聚集起来。而在意识尝试着对其知识进行修正的时候,对象把握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5〕88知觉将尝试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保持对象的自身一致,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如果意识积极地肯定这个失败,那么它将认识到对象是一与多的统一体,这样它就成为知性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知觉具有哪些经验,黑格尔将这个经验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于知觉来说,对象是真相,它只是单纯的接纳对象。就此而言,它似乎与感性确定性无异。但是与感性确定性不同,它知道自己的知识可能会有错误,因此他会主动调节自己的知识。它首先将对象接纳为一个单一体,但是它又发现对象具有众多属性。因为对象是真相,并且是自身一致的,即它不可能既是单一体,又是众多属性,所以我对对象的知识是错误的。对象并不是单一体,而是众多属性。但是,这些属性都共存于同一个媒介之内,所以它是一个共同体,而不是众多属性本身,因此它的知识又是错误的。随后,知觉在这个共同体内发现,众多属性作为特定的属性具有排他性,因此对象应该被把握为排他的单一体,它对对象的认识又是错误的。最后,知觉在这个单一体内又发现了众多属性的共存,这些属性作为特定的属性排斥着其他属性。但是,“这个意义上的属性既不是一个属性,也不是一个特定的存在,因为它既没有隶属 于 一 个 单 一 体,也 没 有 与 其 他 属 性 相 关联。”〔1〕75这是因为在之前否定了“隶属于一个单一体”与“与其他属性相关联”的情况。“只有当它隶属于一个单一体,它才是一个属性,只有当它与其他属性相关联,它才是特定的。”〔1〕75因为知觉否定掉了使物成为物的所有规定,所以它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一个纯粹的感性存在。
如此一来,知觉又要重新开始之前的步骤。然而,“毋宁说意识认识到,它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谬误。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意识就有能力去扬弃这个认识。”〔1〕76既然以单纯接纳对象的方式认识对象所获得的是谬误,并且意识也认识到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那么意识就必须做点什么来挽回真理。如果为了获得真相,意识必须做点什么,那么这就说明,意识的活动于认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一个转折点,认识不再是对对象的单纯接纳,意识的活动也是其中的本质性环节。
  
  第二阶段。意识的这个活动首先表现为,将对象中的不一致性揽入自身。因为对象应该是自身一致的,所以如果我们对它的认识是矛盾的,那么这个不一致性是我们造成的。因此,对象是单一体,而它之所以具有众多属性,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所具有的差别。“所以实际上只是对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物才是白的,对我们的舌头而言,它并且是咸的,对我们的触觉而言,它并且是一个立方体,如此等等。”〔1〕76以此方式,知觉似乎确保了对象的单一性。但是,物之所以是一个单一体,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属性。只有通过这些属性,物才能排斥他物,成为一个单一体。“物本身是一些自在且自为存在着的、特定的物,它们具有一些属性,并通过这些属性把自己与别的物区别开来。”〔1〕76因此,特性不仅仅是对象对我们的显现,而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因为对象是自身一致的,所以意识这次应该将单一性揽入自身。就此而言,物只是一些独立的质料,它们之所以显得是聚在一个单一体内,只是因为我们把它们聚集起来了。
  
  如此一来,尽管意识将不一致性由自己揽下来,但还是没能保住对象的自身一致性。对象一会儿是单一体,它要将多样性揽下来,一会儿又是多样性,它要将单一性揽下来。意识并没有能够使对象始终保持为单一性,或者多样性。“就这样,意识获得了这样一种经验: 物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向领会把握着的意识显现,但是同时,它又超出这种方式返回自身; 或者说,物在自身内包含着一种对立的真理。”〔1〕78物始终保持着两面性,它向意识显现为一种样子,而自己又保有另一种样子。因此,知觉意识认识到对象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但是,意识并没有就此接受这个矛盾的对象,而是采取了另一种办法使对象保持自身一致性。
  
  第三阶段。物作为单一体是自为的,作为多样性是为他的,它同时具有这两个方面。现在,意识要保持对象的自身同一性,无论如何要消除对象中的矛盾。为此,意识引入了整体性的视角,将矛盾的两个方面分派给了不同的物。自为性留给了对象,为他性指派给了他物。对象本质上是自为的,为他性只是一种外在的视角。如此一来,就设定了诸多不同的物,它们每一个都是自为的。就这样,物不是在自身内包含对立,而是与他物对立。既然众多不同的物本质上是相互区别的,而这个区别又不能是物自身包含的区别,那么每一个物作为自为存在就应该能够与他物区别,因此“每一个自为存在着的物都是一个单纯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构成了它的那个事关本质的、使它有别于其他物的特性。”〔1〕79由此,意识做出了“事关本质”与“无关本质”之间的区分,对象的自为存在是事关本质的东西,而为他存在则是无关本质的东西。以此方式,意识似乎保住了对象的自身一致性,因为对象本质上只是自为存在,而它的为他存在方面是无关本质的东西。
  
  但是,自为存在与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一物只有当与他物发生关联才能获得规定性,而一旦与他物发生关联自为存在就终止了。一个自为存在着的、仅仅与自身相关联的对象,不可能具有任何借以区别于他物的规定性。因此,所谓“事关本质的规定性”是一个矛盾的说法,“毋宁说物正是通过它的事关本质的属性走向消灭。”〔1〕80此外,意识虽然区分了“事关本质”与“无关本质”,但是物又必然具有为他存在的一面,这个“无关本质”的东西却是必然的,这又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因此,试图通过将物的为他存在的一面边缘化的方式保持它的自身同一性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
  
  综上,对象既是自为存在,也是为他存在,这既不是意识反思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因外在的视角造成的差异,而是对象内在的包含的矛盾。因此,“真实的情况是,对象在同样一个角度看来就是它自身的反面: 就它作为一种为他存在而言,它是一种自为存在,就它作为一种自为存在而言,它又是一种为他存在。”〔1〕80
  
  三、知觉现象学的意义
  
  知觉的对象被自身的经验所否定,“生活于知觉中的此在,即健全的人类理智,失去了对存在的信任”〔5〕106.但是,意识必然要恢复对存在的信任,因为那就是它自己,为此它必须要超出知觉的认知方式。实际上,“毁灭(Zugrundegehen) 是返回根据(Zum - Grunde - zurückgehen)”〔6〕118,意识通过自我否定呈现为一种更本源的知识形态。既然对象一再的表明自身是对立统一体,那么意识现在认为这就是对象的本质。如此一来意识就成为了知性。黑格尔说,“由于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在本质上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普遍性,而意识在这里才真正进入到知性的王国之中。”〔1〕81随着对象呈现为“无条件的、绝对的普遍性”,意识也由知觉过渡到知性。意识作为知觉曾以一种感性普遍性为对象,这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的普遍性,因为它是对感性对象的直接的否定,所以它以感性对象的存在为条件。这一点也体现在知觉的经验中,意识发现对象总是被对立面所限制。与此相反,绝对的普遍性是对立统一体,它将互为条件的两端包含在自身内,因此是无条件的绝对者。
至此,我们分析了知觉现象学的对象和它的辩证法。但是,要理解知觉现象学的意义,还需要弄清它在“意识”现象学中的结构位置。
  
  “意识”现象学的任务是说明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根据,因此它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具有相似的目的。但是,黑格尔在这个“革命”的实施方案上有着与康德不同的想法。我们知道,康德方案的关键一环就是范畴的先验演绎。康德的先验演绎本质上就是追问统一性的根源,作为这个根源康德找到了自我意识。在黑格尔看来,“找到”这个词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康德先验演绎的基本情况,因为康德并不是以“科学”的方式揭示出这个统一性的必然性,他只是偶然的找到了自我意识。这里所说的“科学”并不是指自然科学,而是指理论本身自足的体系性。黑格尔认为,科学应该是无条件的,一切都应该能够在科学内部得到说明,而无需假借外部的解释原则。因此,科学无需外部力量的推动,能够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运动,“我们余下来能做的就是进行纯粹的旁观”〔1〕54 - 55.就康德先验演绎的情况而言,自我意识作为统一性原则并不是由理论自身给出的,而是由“康德”这个旁观者的介入所带来的。就此而言,康德并没有能够“科学”的说明自我意识的必然性。黑格尔的“意识”现象学的思路则是,让意识自己发现自我意识就是它的根据按照黑格尔所设计的思路,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是知觉,知觉的真理是知性,知性的真理是自我意识。每一步的前进都是向根据的返回,由此自我意识被证明为意识的根据。
  
  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这个论证同样是围绕“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个问题来进行的,只是他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加工。他将杂多的综合统一还原为一与多的统一,因为综合统一无非包含这样三个观念: 一、多以及它们的统一。因此,知性的对象就是对立统一体,即所谓“无条件的、绝对的普遍性”.
  
  如此一来,知觉于“意识”现象学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一个最直观的作用就是,通过它说明了一与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由此引出知性概念。此外,知觉是联结感性与知性的桥梁。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感性与知性是相互平行的,感性不能思维,知性不能直观。因此,思维以直观为界限,从而是有限的。但是,黑格尔要求思想的无限性,为此必须要取消思想的界限。这里的关键是消除康德式知性的有限性,即认为知性只能处理被给予的东西。“知觉的分析是黑格尔所发动的最直接的攻击之一,他要破除以此方式理解感性直观和知性之间关系的可能性,因而它是黑格尔工作的一个重要驿站,他试图指明,感性经验的任何方面或任何拟设的直接性,都受到’精神与它自身关系‘的本源规定,而不能够脱离那种关系来考虑。”〔7〕177康德的纯粹被给予性只是一种抽象,任何现实的感性存在本身都是普遍的,也就是知觉的对象感性普遍性。因此,知觉冲破了感性与知性之间严格的界限,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知性的。“通过知觉的中介,感性确定性才达到知性。知性作为意识的真实方式,是感性确定性的根据。”〔6〕118 - 119由此,黑格尔就取消了知性的界限,使它成为“无条件的、绝对的”.
  
  知觉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日常意识过渡到科学意识的必然性。我们知道,康德之所以要追问“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是为了说明“科学何以可能?”.康德的整个分析都停留在抽象的意识层面,他的认识论是与日常意识脱节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日常意识何以会产生科学? 黑格尔通过知觉现象学思考了这个被康德所忽略的问题。“为了扞卫’科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的先验意义,黑格尔走出了大胆的一步,他思考’科学何以是必需的?‘”〔8〕83 - 105知觉的对象就是一般的现实的感性存在,黑格尔在这里思考的就是日常意识。这样一来上述问题就是,“知觉过渡到知性,这只是纯粹的偶然吗? 这里是否存在着一种内在必然性的方式,某种在知觉中将它推向知性的力量? 知觉一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这后一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8〕83 - 105知觉被自身的经验所否定而过渡到知性,这意味着日常意识过渡到科学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有些译文略有改动,根据德文版G. W. F. Hegel. Phnomenologiedes Geistes[M].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0.
  〔2〕Claus -Artur Scheier. Analytischer Kommentar zu Hegels Phnomenologiedes Geistes[M]. Freiburg:Verlag Karl Alber,1986.
  〔3〕Joachim Hagner. Die Wahrnehmung;oder das Ding,und dieTuschung[C]. in Dietmar Khler und Otto Pggeler(Hrsg.) ,G.W. F. Hegel: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Berlin:Akademie Ver-lag,2006,s. 55 - 90.
  〔4〕Ludwig Siep. Der Weg der 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M].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0.
  〔5〕Eugen Fink. Hegel:Ph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der?Phnomenologe des Geistes “[M].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Klostermann,1977.
  〔6〕Martin Heidegger. Hegels 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M]. Frank-furt am Main:Klostermann,1997.
  〔7〕罗伯特·皮平。黑格尔的观念论[M].陈虎平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
  〔8〕Merold Westphal. Hegels Phnomenologe der Wahrnehmung[C]. inHans Friedrich Fulda,Dieter Henrich(Hrsg.) ,Materialien zu He-gels ” 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98,s. 83 - 105.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