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医学心理学论文:机采前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护理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13 11:04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方法 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机采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直接影响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绪, 可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 运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不仅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进程和血小板的质量, 而且促进了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保留和发展。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 机采血小板;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针对患者心理进行护理的科学,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综合模式的转变,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机采血小板由于治疗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因其采集所需时间较长、过程较为复杂, 加之宣传力度不够, 人们普遍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度不够,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未经历过机采过程, 会产生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这不仅影响了血小板采集进程和血小板质量, 也影响了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保留和发展。因此, 运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1 机采前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护理
 
  1.1 机采前的疑问、顾虑心理及护理
 
  机采血小板要求献血者在血站或血液中心进行捐献, 故献血者常因环境陌生、易耽误时间或交通不方便等原因, 不愿前往捐献。针对这种情况, 在招募时除了要宣传献血的基本常识以及献血的注意事项外, 应着重向献血者说明是邀请其进行机采血小板的捐献, 并向献血者介绍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知识以及采集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间。医护人员应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预约并合理安排, 以尽量减少献血者的等待时间, 有条件时可提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报销车费等服务。
 
  1.2 机采前的紧张、焦虑心理及护理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缺乏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知识, 而且未经历过机采过程, 加之来到陌生环境, 所以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既热情又紧张。医护人员应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到来表示欢迎, 带领其在健康征询区填写《献血登记表》, 并耐心解答填表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 同时奉上茶水和献血前点心;对于时间宽松的献血者可在医护人员带领下参观血站或血液中心, 熟悉环境, 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让献血者感到温暖、被重视、安全和踏实, 相应地产生“择护行为”[1], 为之后的机采过程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3 机采前的忧虑、恐惧心理及护理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对采集机器和耗材不了解, 会担心在捐献机采血小板时传染上疾病、损伤身体等问题, 所以在机采前会产生忧虑和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向献血者讲解所使用的耗材均为一次性无菌产品, 可当面打开一套全新的机采血小板耗材并安装, 以解除献血者的顾虑。其次,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多数会对捐献机采血小板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格外关注, 医护人员应向献血者详细地讲解有关注意事项, 进一步增强献血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 机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护理
 
  2.1 机采过程中的惧痛、责备心理及护理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未经历过机采过程, 加上采血针头较普通针头粗, 担心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 不能“一针见血”, 造成局部皮下血肿, 由此产生惧痛和责备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应理解、尊重献血者, 叮嘱其放松心情、深呼吸, 在机采过程中与献血者交流一些他们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原则, 提高“一针见血”率, 尽可能地减轻由于穿刺而引起的疼痛反应, 从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顺利完成机采。
 
  2.2 机采过程中的疑虑心理及护理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缺乏对血液生理知识的了解, 认为机采血小板就是把血液中的“精髓”抽出来, 由此产生捐献机采血小板会影响身体健康等疑虑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可根据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结果和血管条件, 告知献血者本次捐献大约所需的时间。在机采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主动向献血者介绍血小板生成期短、恢复快等生理特点, 让献血者了解到捐献机采血小板并不影响身体健康, 反而能增强血小板的再生能力, 从而减轻其心理负担。
 
  2.3 机采过程中的烦躁心理及护理
 
  在机采过程中血流不畅、机器报警等情况时有发生,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由此会产生烦躁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在机采过程中应随时观察血流情况及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行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机器故障, 以减少和消除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恐惧不安和烦躁心理,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保证机采的顺利进行。
 
  2.4 机采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及护理
 
  一般情况下, 在机采过程中很少会出现献血反应, 然而一旦出现,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必定会产生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一旦发生献血反应时, 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对症处理。如捐献者出现口唇、面部麻木, 手足抽搐等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时, 应立即降低血液回输速度, 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钙口服;如捐献者出现精神淡漠、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低血容量反应时, 应立即降低采血速度, 让捐献者取平卧位, 同时给予服葡萄糖水口服, 待恢复后再将采血速度调至正常速度。
 
  3 机采后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护理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完成捐献后, 会因他们献出了爱心, 帮助了别人而产生光荣、自豪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可带领献血者到献血后服务区休息, 同时奉上茶水和献血后点心, 嘱其回家后的注意事项, 并颁发献血证和纪念品;还可将机采血小板成品向献血者展示和介绍, 同时向献血者表示赞扬和感谢, 鼓励献血者两周后再来捐献, 使献血者拥有被肯定感和自豪感, 从而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保留和发展。医护人员还应在捐献后一周内进行电话回访, 对捐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并预约下次可以捐献的时间。
 
  4 讨论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护理过程中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应用性科学[2]。将护理心理学运用于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机采全过程中, 采用符合护理心理学的言语、行为和态度等, 有意识地影响献血者的感受和认知, 使首次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生理等状态都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3], 从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保证血小板采集的进程和血小板的质量。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有了第一次愉快、顺利的机采捐献经历, 为其成为固定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也促进了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保留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4.
  [2] 王江红.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8.
  [3] 李英, 李萍.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9) :329.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