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中医妇科论文:妇科术后低体温患者应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贴敷的效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7-03 16:13

  虽然腹腔镜技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妇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模式,但大部分妇科手术在操作过程中需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1],大量的灌注易使患者的体温下降,并对子宫内膜血管的正常收缩造成抑制[2],导致患者持续处于低体温状态中,进而引发诸多不良反应,例如低体温与寒战等。为解决患者术后出现的低体温问题,我院在收治妇科术后低体温患者中联合实施中药热熨与穴位敷贴护理,发现对患者术后体温的恢复极具重要意义,故详细报道如下。

  1、 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纳入的观察对象为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妇科术后低体温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5岁,年龄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为(45.30±3.19)岁;手术类型:子宫肌瘤剥除术11例,子宫全切术6例,子宫次全切术8例,宫外孕15例,其他5例。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5岁,年龄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为(45.21±3.14)岁;手术类型:子宫肌瘤剥除术13例,子宫全切术8例,子宫次全切术8例,宫外孕10例,其他6例。在上述资料比较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于我院妇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且麻醉方式为全麻;患者阅读此次研究相关资料后同意加入,且此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局部皮肤溃疡或破损者;麻醉未清醒者;此次研究所用药物禁忌症者。

  1.3 、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予常规护理,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向患者讲解手术情况,予以患者安慰与鼓励。同时,将病房内温度控制在24℃~26℃,在患者外露的肢体(上肢、下肢与肩部等)上覆盖保温毯,并设置保温毯温度于40℃左右,促进患者体温的提升。术后应用输液加温器将所有需要输注的液体加温至30℃。

  观察组45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热熨联合穴位贴敷护理,方法:中药热熨在患者手术治疗回到病房15min后开始。首先,混匀250g吴茱萸与250g粗盐,放置于20cm×15cm的棉布袋中,将一次性无纺布布套包裹棉布袋后加热2min。加热后的药袋温度应低于70℃,避免温度过高烫伤患者。在患者大椎穴上贴敷并妥善固定药袋,热熨时间为15min。在热熨过程中,护理人员主动观察患者的药袋贴敷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针对老年患者,则加大观察力度,尽可能保证药袋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或灼伤患者。与此同时,使用补肾暖宫贴为患者进行穴位贴敷,贴敷的药饼厚度为0.3cm,护理人员将其大小裁剪为1.50cm×1.5cm后即可贴敷于患者涌泉穴,于6h后取下。

  1.4 、观察指标

  在两组术后返回病房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腋下温度进行测量,并测量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同时,观察两组寒战症状改善情况(寒战缓解时间、寒战消失时间),并记录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包括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与凝血酶原时间(PT)。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s)表示,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温指标比较

  由表1数据可知,两组术后即刻体温相对接近(P>0.05);经过不同的护理后,两组体温均恢复正常,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对比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体温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体温指标对比(±s)

  2.2、 两组寒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护理后,在寒战缓解与消失时间比较上,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数据。

  表2 两组寒战症状改善情况对比(min,±s)
表2 两组寒战症状改善情况对比(min,±s)

  2.3、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由表3数据可知,两组护理前凝血功能指标相对接近(P>0.05);经护理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优(P<0.05)。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s)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s)

  3、 讨论

  低体温是手术治疗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现代医学报道患者术后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手术因素:术中患者器官长时间暴露,再加上术中多次进行冲洗处理,液体可带走患者机体的热量[3],进而降低体温。同时,术中为患者输入的液体温度较低,若不对液体进行加温处理,患者的体温将会随之下降。(2)麻醉剂因素:此次研究纳入患者均为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患者在全麻1h后体温可显着下降,再加上患者全身骨骼肌在肌松药的作用下会处于松弛的状态,从而消除肌肉运动产生的热量,使体温下降。(3)手术室环境: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前会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24℃,避免手术室温度对患者体温造成影响。在手术结束后,患者转入病房的过程中,若转运车温度过低或是室外温度低,未做好保暖工作,也有可能降低患者体温。经临床医护人员观察发现,术后低体温可降低患者凝血酶活性与血小板功能,使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减缓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4],延长术后麻醉苏醒时间。

  研究发现,体表不固、寒邪入内是引发术后低体温的病机,即寒邪侵入后,寒气闭藏与收引直接影响患者气血的正常运行,并增加组织耗氧量,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后出现低体温的现象。因此,针对术后患者出现的低体温现象,及时予以患者保温处理,是保障其疗效与预后的关键。中药热熨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热熨的方式将中草药的药效直接透入患者皮肤,进而祛除风寒湿邪,恢复患者的体温,减轻低体温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此次研究,我院使用吴茱萸与粗盐为患者进行中药热熨,吴茱萸具有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等功效,功能主治寒湿脚气、寒疝腹痛等病症。而粗盐具有保温性与渗透性强的特点,与吴茱萸进行热熨后可放松患者肌肉,促进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高,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后排出患者体内的寒气,改善低体温引起的寒战症状与凝血功能障碍[5]。穴位敷贴是中医特效疗法,此次研究我院选取涌泉穴为患者进行穴位敷贴,该穴位位于人体足底部,在敷贴的过程中可发挥刺激作用,激发患者的经络之气,促使药物直接透入患者皮肤进入表里,以调节患者的脏腑气血,提高凝血物质活性并改善凝血功能。结合此次研究结果:两组术后即刻体温相对接近(P>0.05),经不同的护理后,在体温恢复正常、寒战缓解与消失时间比较上,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凝血功能指标相对接近(P>0.05),经过不同的护理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优(P<0.05)。分析以上结果,中药热熨与穴位贴敷均是借助热力作用将中草药的药效直接作用于患者肌肤表面、穴位,一方面能够加快患者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速度,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温度的升高,另一方面则是减少患者热量的损失,将患者体温与凝血功能维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低体温影响患者各项组织,甚至是延长术后的康复时间。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