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特征解析----以《春妞》为例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18 10:35
摘要
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荡涤,东北秧歌作为文艺的载体,传承着黑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寄托,成为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秧歌是必然和必要的。作为艺术家,要顺应现代艺术发展的潮流,积极推动东北秧歌不断进步和创新,挖掘和提高东北秧歌的文化底蕴和表演水平。本文以《春妞》为例,研究了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特征,本文的研究,以期为研究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的学者及研究者做参考。
关键词:东北秧歌;舞蹈文化;表演风格;特征解析
 
前言
作为我国汉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秧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地域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变,秧歌在舞蹈文化和表演风格上都逐渐变得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追本溯源,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秧歌广泛流传于民间,最早起源于田间农民的劳作,之后逐渐变成一种化装舞蹈,表演于农闲和年节的时候。早在南宋就有“村田乐”的记载,那是一种与秧歌很相像的民间舞蹈形式。到了清代,“村田乐”的舞队发展成为秧歌队。随着后来的发展,秧歌出现了踩跷的“高跷秧歌”和不踩跷的“地秧歌”两种表演形式,而我们所称的秧歌大多是不踩跷的“地秧歌”。
第1章东北秧歌文化背景及风格特点
东北人宣泄生命情感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对心灵的传达。东北秧歌表现形式基本姿态、鼓相、手帕花、步法、动作频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北方区域地方色彩,是因为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东北人通过舞蹈的方式讲述着东北人的故事,每当人们欣赏东北秧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轻松豪放、热烈、有趣的感觉。风格独特、形式幽默是今天东北秧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艮、俏、浪、辣”;与此同时,东北秧歌的突出特点又以富有弹性、节奏轻快的鼓点,加上花样繁多的“手中花”来表现。
11文化背景
史书上曾经有过记载,在康熙年间,东北地区的百姓每逢“上元日”(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举办秧歌表演来庆祝节日。在表演中,大多数男子会装扮成参军或是妇女的模样,载歌载舞,直到天亮。清末民国年间,跳大秧歌已发展成东北地区普遍并且很受欢迎的节日习俗。一般在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忙着串门和拜年,从初二开始大家就开始一起“跑秧歌”。演出的时候,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可以跑去看热闹,而且也不用花钱。老百姓过年,都是图“喜兴”,再就是讲面子。因此,如果村里不办秧歌,那就每家每户按贫富来摊钱,然后去旁村来“接秧歌”,有了秧歌队来表演和拜年,村里的人们才会觉得很开心,村里的喜庆气氛才浓厚。
在农村,秧歌队是坐着大车到村公所或者大户人家的宅院里来表演,也是有拜年贺喜之意。在城镇,秧歌队也是要到官署或者商户那里去演出,主人给以烟茶款待,秧歌队表演完要走时,“秧歌头”还能领到赏钱,用来交付人吃马嚼的各种开销。其中这位“秧歌头”,他是负责张罗具体事项的,必须是位演技、威望和办事能力都很强的人。而表演的发起者叫“办秧歌”,他们可以是官家、商家或是民间组织,负责筹划演出,置办服装道具,出钱请鼓乐队,排练舞蹈等。
汉族人在历史上曾经两次移民到东北地区: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朝。这样,跟随着汉族人进入东北的秧歌舞蹈成为了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从中原地区流传而来并盛行于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又因东北地区满族人居多,东北秧歌汲取了满族的舞蹈文化,将两个民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相融合,并逐渐发展至今。东北秧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秧歌、旱船、龙灯、打花棍、扑蝴蝶等,一起搭配演出,并有唱喜歌、对歌、花场和小场等演出程序,这些一起统称为“秧歌”。其中秧歌小曲为主要演唱形式,曲目有五十多种,由2至5个男女一起,其中1人领唱,众人合唱,最有名的如《绣花灯》和《闹五更》等。
吉林地秧歌的表演将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并以舞蹈为主。对于吉林地秧歌的发源,秧歌艺人们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依据吉林传统地秧歌中负责指挥的“老鞑儿”(指元兵)这个角色,传说历史上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之后,为防止百姓聚众造反,每逢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将各家各户的男子集合起来,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由他领队一起唱唱跳跳,表演秧歌,这个元兵就是“老鞑儿”的原形。但是,此说法没有经过严格的考究,仅为一种传说。后来,研究者们从吉林的文化史和地秧歌的文化内涵及表演风格等方面对比分析,断定它是从关内传入的,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成了极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
12节奏特征
东北秧歌多为2/4拍的传统曲目或1/4拍的流失板,每小节的第一个节拍不一定是重音,节奏有一定的变化,附点音符大量的运用成为其特点之一,在中、慢速曲目中尤为突出,使之舞蹈动作“出脚快、落地稳、膝盖带有艮劲”与韵律非常协调。
13体态特征
下颚微收,身体前倾,使动作具有灵活多变性、利落有劲,女性身体要能很好地把握汉族东北女性的心理,需要做到:身体三道弯体现俏字,注重以情带动,使之动中有情。男性注重“逗艮”的情趣和潇洒,奔放的阳刚性格。扭秧歌,顾名思义“扭”就是扭腰的意思,东北人豪放、泼辣、快乐、乐观;直率、豁达;俏皮、诙谐的性格,一个“扭”字最能体现出来。
14动律特征
动律划分为上下、前后、化圆三种,东北秧歌通过腰部下弧线慢慢移动快速形成舞姿来衔接这三个动律,还要以“稳、走、鼓”相结合手花巾的动作等元素来孕育出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①在秧歌中具有静态动作的“稳相”是稳而俏,是前后动作的桥梁,静而不止,动静结合不是一定的静止;
②“走相”要运用自如,步伐流动,膝盖松弛,略勾腿脚腕,膝盖略控制落地力度,动感特点带有暗暗的衬劲,配合交替花,可大可小调节好步法,为场面带来热烈火爆的气氛;
③“鼓相”的动作是一个综合体,主要由翻身、叫鼓、连鼓、鼓相形成,各层次的处理形成各类鼓相,一鼓掷地有声,二鼓一气呵成,五鼓层层推进形成高低对比;
④舞蹈组合中对于手巾花的扭法、拿法、耍法要融合适中。
第2章东北秧歌的表演风格分析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表达人生情感和传达心灵感受的一种主要方式。东北人通过东北秧歌的舞蹈方式述说着自己身边动人的故事。东北秧歌的表演场面情趣盎然,表现形式幽默逗趣,时而轻松欢快,时而热烈豪放,鼓点节奏简洁有力,姿态灵动活泼,并伴有丰富多彩的“手中花”表演风格,极具地方特色。以下主要从东北秧歌的体态、动律和节奏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
21东北秧歌的体态
表演东北秧歌时,表演者的体态总体来说应该是身体始终保持微前倾,下颚微收,出脚时抬踢有力,收回时快而扎实,膝部要有规律性的停顿,动作利落带劲,手绢花翻转爽利,即为“眼劲”,是东北地区的人民性格刚强不屈的表现。例如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王晓燕跳的东北秧歌代表作《大姑娘美》,她那双灵动的大眼睛,加之爽利的舞蹈动作,“眼劲”十足,把一个东北姑娘大方泼辣的性格又对爱情充满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性表演者要很好地揣摩东北地区汉族妇女的心理特点,它是如何反应到身体动作上的,要动中含情,身体主要呈现三道弯来表现娇俏的姿态。而男性表演者要着重表现东北大汉潇洒,刚毅的性格特点,与女性表演者合作时体態间要显露“逗艮”的情趣。再有,秧歌是“扭”出来的,扭就要用到腰来扭,做足“腰劲”,扭腰间,东北人豁达、豪放、泼辣、俏皮的性格,展露无遗。
22《春妞》风格特点
221动态的(“根元素”动律、基本步伐)提取
以“根元素”为核心的动作的训练层次及可变性,探究各种可能的延伸角度以丰富的训练组合,尽力拓宽动作的可舞性,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展示,发力提示,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以强化“韵”的到位。
222注重心态体征的提示,强调“以情带动”
现在的《春妞》在地秧歌及高跷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目前课堂上的东北秧歌是徒步做的,体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中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中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稳中艮”、“艮中浪”、“稳中俏”的节奏处理,这些都与踩高跷有密切的关系。
223以“根元素”为依据
《春妞》以“根元素”为依据,探索、出新,扩充民间舞的表演流动空间,比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及心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加了表现力。
23《春妞》秧歌的动律
舞蹈的动律一般为前后、上下和化圆,而《春妞》秧歌则是慢慢移动腰部以下弧线的舞姿将三种动律衔接起来,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基本动律,共有“走相”、“鼓相”、“稳相”和“手帕花”四种。
(1)《春妞》“走相”里有走场步、前踢步、矮子步等舞步,表演时幽默滑稽,情调诙谐。其中走场步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流动步伐。它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不同,做该动作时,膝步松弛,略勾腿脚腕,后踢和落地的同时略控制膝盖,一步一顿,带有暗暗的“衬劲儿”[]。
(2)“鼓相”是表达人物性格的重要舞蹈形式,其动作是一个综合体。其中的叫鼓还分为“一鼓”、“二鼓”、“五鼓”和“十二鼓”,用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一鼓铿锵有力,二鼓一气呵成,五鼓层层递进,形成高低起伏的对比效果。
(3)“稳相”即静态性舞蹈动作,它发挥桥梁的作用将前后动作连接起来,如单扶肘、双扣手、胸前立掌等,表演者瞬间地将外在动作转变为内在节奏,不是一定的静止,而是动静结合,静而不止,稳重而俏浪[]。
(4)《春妞》“手帕花”有挽花、胸花、片花、跷花、抖花、分合花等几十种动作,其中还有比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如上旋花、甩旋花、回旋花、顶花和立花等。在《春妞》舞蹈表演中,一般适中地将手帕花的拿法、扭法、耍法融合起来呈现。举个例子,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上,吉林市女中的学生表演的手帕花舞蹈《春妞》,极为典型。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16名女孩头戴白色围巾,身穿天蓝色裙子,手舞着雪白色的手帕,款款而来,向观众们展示了东北秧歌中手帕花的多种高超技巧,如“顶花、旋花、立旋花”等,动作惟妙惟肖。白色的手帕满台翻飞,仿佛在吉林市江边的雾凇旁,雪花漫天飘舞,恰似一片北国风光,让人不禁想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的佳句[]。
24《春妞》秧歌的节奏
《春妞》秧歌的节奏富于变化,为1/4拍的流失板或2/4拍的传统曲子,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个节拍。在中速、慢速的曲子中,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为了与曲目的韵律更好地协调,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节奏,《春妞》秧歌的舞蹈动作要做到“快出脚、稳落地、膝盖有艮劲”。表演时,演员要构造出视觉和内心层面不同的情感意蕴,得心应手地将舞蹈演绎得流畅自如,将要表现的故事内容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焕发出动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第3章东北秧歌的发展建议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造就了民间舞蹈的多样化,东北秧歌就是其中一株绚丽的花朵。民间的舞蹈文化和表演风格往往是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成为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界的前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梳理和提炼了民间艺人的舞蹈动作,才形成了现在的东北秧歌的表演风格。东北秧歌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面临如何更好地延续下去和不断发展创新等问题。
31在舞蹈教学中推动东北秧歌发展
在东北秧歌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以舞蹈文化为基础,在表演风格上,将基本体态、节奏、鼓相和手帕花这四个重点部分作为培训的主要脉络,并勇敢地摒弃单一落后的跳舞动作模仿式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好舞蹈基本步伐的同时,主要学习以动态素材为背景下,激发自身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创作和表演中。比如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是,先以最基本的体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心理暗示,通过自身迸发出的精神力量,去体会节奏,揣摩体态与动律之间的发力点和运动轨迹。通过诱导训练,使学生迅速进入“动中含情”、“动中有静”的舞蹈意境,准确丰富地表现出来自于生活中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这种风格的教学方式,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在东北秧歌的教学中是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
32东北秧歌走产业化之路
近几年,东北秧歌等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东北三省地方旅游产业的大好形势。东北秧歌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在人们的审美观和要求的变化升级中成长,东北秧歌有望火遍全国,走出国门。因此,笔者建议东北秧歌走产业化的道路,将具备良好的舞蹈师资和优秀人才的艺术高校,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相关项目,将不断扩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注入到东北秧歌的发展和创新的血液中去,让东北秧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肯定和喜爱[]。
33东北秧歌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创新创新再创新,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对于东北秧歌来说,首先要继承传统的表演形式,再结合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创造出一种吻合现代思维、亲近时代精神的新的舞蹈风格,使东北秧歌不断焕发出生命的韵味和迷人的风采。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摇篮。我们需要做的是进行创作时首先到最基层的群众中去感悟人生、体验生活,将当地的风俗民情了解透彻的同时,通过艺术的再创作表现出来,经过不断地提升,真正地体现一方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东北秧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能够推陈出新,经久不衰。
34社会影响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多样,表演起来也生动活泼,红火热闹,通过东北秧歌的热闹同时也能烘托一种浓烈的喜庆氛围。因此,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如今社会需要更多舞蹈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舞蹈对人体身心的益处。东北秧歌是一种贴近生活的舞蹈,人民也乐于参与其中,通过扭秧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和幸福感。秧歌作为中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论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由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又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又受着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格特点也是民间舞的灵魂。作为一种集合民间多种艺术形式表演风格的兼容性强的艺术文化,东北秧歌在步伐、动律、舞蹈道具和服饰造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本文以《春妞》为例,通过文献阅读、观看视频和查阅书籍,在分析东北秧歌已有的风格特点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研究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跟随时代而发展的历程。事实证明,东北秧歌舞蹈既要继承又要推陈出新,这样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总结与思考
如今,中国民族文化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少数民族文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工作。作为舞蹈工作者,不断地创作新的舞蹈作品是我们一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东北秧歌是人们情感文化交织的精神结合体,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课堂,每一个展现空间无不体现它的风格韵律所在。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们都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体会艺术的本质内容,重视挖掘生活的根元素,让东北秧歌在广阔的黑土地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白石从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J]江西社会科学,2019(3)
[2]吉云霞论东北秧歌舞蹈风格性教学的创新开展[J]黄河之声,2019(12):140-140
[3]韩茹浅谈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体态[J]黄河之声,2017(17):91-93
[4]陈琳浅谈手绢花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东北秧歌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7(25)
[5]邱沄运城地区的民俗[J]山西青年,2018(2)
[6]李海兰浅析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甘谷社火[J]北方文学:下,2017(4):216-216
[7]毛侃试论东北秧歌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9(6):92-93
[8]刘喆浅谈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J]北方音乐,2017,037(023):236
[9]金立江“大传统”与东北民间艺术研究略论——兼评《一种古老艺术的前世今生——东北秧歌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54-59
[10]高梧民间文化研究[M]巴蜀书社,2006
[11]陈江风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谭德贵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中国易文化传统研究[M]齐鲁书社,2005
[13]宋玲浅析地域文化对东北秧歌风格形成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8(16)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