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敦煌西云观砖雕的艺术风格及历史传承-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2:43

摘    要: 敦煌西云观始建于清初雍正八年, 其砖雕主要装饰在建筑歇山顶上的正脊、垂脊以及墀头部位, 以道家题材为主, 兼有佛教题材以及传统吉祥图案等, 体现了佛道融合的倾向以及世俗情感的融入。西云观砖雕不同于临夏砖雕, 它沿袭了敦煌当地历史上的雕刻风格和技巧, 多以“粗雕”的方式, 不追求复杂繁缛的细节, 传承了淳朴的地域文化, 造型朴实稚拙, 形象生动传神, 富有表现力。融美化与教化功能于一体, 既鲜活了墙头屋顶, 又营造了清幽静雅的道观场所, 达到了道家自然质朴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 敦煌; 西云观; 砖雕; 历史传承; 佛道融合;
 

敦煌西云观砖雕的艺术风格及历史传承
 

  以宗教文化圣地而着名于世的敦煌, 留下来蜚声中外的莫高窟和一处辉煌的道教宫观——西云观, 也留下了西云观里技艺精炼、堪称一绝的艺术品——砖雕。

  一、敦煌西云观砖雕基本状况概述

  敦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 同时也是多种文化和宗教融合集聚的地区, 历史上的敦煌曾经众教林立, 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 也是敦煌宗教舞台一个重要角色, 西云观是敦煌唯一道教建筑。也是敦煌道教的主要活动中心。西云观始最初兴建于清雍正八年 (1730年) 。西云观与三危山的王母楼、老君堂遥相呼应, 和月牙泉古庙群鼎足三立。初建时, 仅有前殿和中殿两座, 顶部呈歇山式, 之后民国又有两次扩建, 现在观内有殿宇七座, 殿堂耸立, 庄严肃穆, 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坐西向东, 三进院式。

  西云观建筑上的砖雕装饰, 随着道观初建及扩建雕制而成, 主要分布在歇山顶上的正脊、垂脊以及墀头部位, 墀头俗称“腿子”, 或“马头”, 一般墀头筑于一栋房屋的两边墙上, 是连接房檐瓦与山墙墙头的部分。西云观墀头砖雕主要集中在中部炉口位置, 分布在墀头的正面和两个侧面, 均以许多单个形象或独幅画面形式出现, 而在其上面挑檐板和下面的花墩处配以纹样或边饰, 填补墀头较为狭窄的空间, 起到衬托中间画面的作用。每个砖构件为一层, 每一层的图形相对完整和独立, 画面构图较小。

  二、西云观砖雕艺术风格及历史传承

  1、造型简约质朴、雕工精练单纯

  西云观的砖雕造型简约质朴、形象生动传神。这些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砖雕, 不刻意炫耀技艺, 风格直承汉唐简约粗犷的面貌, 线条刚劲圆润、形象质朴无华, 简练单纯, 有些还吸收了敦煌壁画的构图形式。道教追求自然本真, 避免过度的装饰, 所以西云观砖雕很少使用透雕和镂空等技法, 没有复杂繁缛的造型, 多运用浮雕、圆雕、半圆雕、刻线等方法, 形象朴拙简洁但不乏立体感, 高低起伏变化富有节奏, 展示了装饰画面丰富的层次性和生动的光影效果, 为道观增添无穷的艺术魅力。

  图1右侧为西云观天马行空砖雕, 天马为异兽名, 是人格化、神化了的马, 该作品下方为基座图形, 主要起承托主体画面的作用, 处理较为简化。而着重刻画的乃是中间的天马, 天马形象简练而没有繁复的装饰, 雕工精练单纯但富有立体感, 呼之欲出。庄重典雅, 天马身上长着翅膀, 正在振翅高飞, 头部高昂, 前腿跃起直冲云霄, 风驰电掣。画面构图完整紧凑, 饱满奔放, 造型古朴大气, 马的身形矫健轻盈, 脚下三朵祥云呈漩涡卷曲状, 雕刻风格淳朴, 细节不多, 在粗犷的形象下彰显作品的稚拙古朴, 以极简的形态展现丰富的内涵。仰望这幅无拘无束的天马, 会使人联想到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 二者分属不同的时代, 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但两者无拘无束、凌云嘶鸣、勇往直前的姿态, 势不可挡的气势, 以及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如出一辙, 令人折服。

  图1 敦煌三危山出土唐代老君堂天马砖与西云观天马行空砖雕对比
图1 敦煌三危山出土唐代老君堂天马砖与西云观天马行空砖雕对比

  2、世俗情感的融入——民间吉祥图案、文字图案的点缀

  西云观砖雕兼有民间吉祥图案和传统纹样的点缀, 主要为形态繁茂的花卉植物砖雕图案, 例如双鹊登梅图, 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 剪雪裁冰, 高洁傲岸, 它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的再现, 而是感物喻志的象征以及人格的隐喻, 是君子的化身。双鹊登梅在表现形式上有国画的构图意趣, 透露着折枝梅花的高洁以及写意花鸟的酣畅淋漓之感。梅花两枝头前后交错, 粗犷简率的雕刻风格更适合表现梅枝的一身傲骨, 两只喜鹊上下呼应, 相向对鸣, 姿态轻盈简洁, 形象稚拙而又生动, 婉啭跳跃在梅花枝头, 观者仿佛感受到枝条还在晃动一样。该图案也寄托着世俗情感中对于吉祥喜庆、美满幸福生活所寄予的愿望和追求。

  另外还有文字图案, 方块汉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将其图案化, 更富有形态美和线条美, 利用汉字的谐音可以作为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 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等字, 字形方正平整, 识别性强, 字上下边角作装饰图案化处理, 显得精致而优雅, 像花一样绽放, 极具装饰性。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祈愿。这些运用象征手法的世俗化图形, 既丰富了西云观砖雕的题材, 又起到了美化装饰与宗教教化的统一, 既装饰了道观, 又有深刻的内涵。

  表1 临夏砖雕暗与西云观砖雕比较
表1 临夏砖雕暗与西云观砖雕比较

  

  图2 明代嘉峪关城墙脊兽与西云观砖雕比较
图2 明代嘉峪关城墙脊兽与西云观砖雕比较

  3、敦煌地域文化及艺术形式的传承

  西云观砖雕艺术风格也是历史的传承, 受敦煌地域文化及艺术形式的影响, 图1左侧为敦煌三危山老君堂出土的唐代天马砖, 右侧为西云观天马, 两者均为敦煌道教宫观装饰, 将两个天马进行比较, 其艺术形象及神态相似, 甚至表现出极其一致的造型特点和构形方法, 稚拙简练而又生动传神, 均不注重细节, 雕刻较浅层次不多, 两幅马身都较为平整, 马的动态把握精准到位, 腾空越翔, 从唐代到清代风格传承依然是如此的接近。图2左侧为西云观围脊砖雕龙纹, 右侧为明代嘉峪关城墙出土的脊兽, 二者虽然细节上不完全一样, 但是其总体形象、姿态何其相似, 其口型、眼睛、舌头、耳朵等造型如出一辙, 龙头庄严威武, 须眉飘动, 艺术风格质朴纯真, 嘉峪关敦煌两地相邻, 同处河西, 明清砖雕的风格因袭也就更为接近, 这就充分说明, 敦煌西云观砖雕的艺术风格, 承袭了当地历史上的雕刻技巧, 世代传承, 彰显出淳朴的敦煌民族风韵。

  三、西云观砖雕与临夏砖雕的比较

  甘肃临夏砖雕是国内着名砖雕流派, 也有少量道教题材的表现, 并且与西云观砖雕时间较为一致, 均兴盛于清代及民国早期, 二者在地域上同属于甘肃, 将两者砖雕进行比较, 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西云观砖雕的艺术特色, 对比表格见表1。

  1、题材方面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临夏砖雕, 广泛应用于回族寺院拱北和民居建筑, 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回族穆斯林为创作主体, 伊斯兰教义反对偶像崇拜, 所以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有禁忌, 主要以装饰图案作为主要题材, 大致有花草、树木、动物、文字、花边图案、几何纹饰、博古、山水画等阿拉伯纹饰作为对伊斯兰宗教精神的符号表现, 继承了伊斯兰宗教美学的繁密、恐白的风格, 强调秩序、对称及和谐。临夏砖雕是多文化交汇的映射, 弘扬伊斯兰文化并融合儒道文化, 如人物形象并非绝对禁止, 偶有出现做简化处理, 东公馆也有道教题材的暗八仙砖雕。

  西云观砖雕题材同样很广泛, 以道教题材为主、佛教题材为辅, 并融合了民间习俗与传统祥瑞主题, 有山水、瑞兽、花卉和吉祥图案等, 体现对俗世生活美好愿景的追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将朴素庄严的道观氛围和简练古拙的砖雕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图3 临夏清真北寺影壁《墨龙三现

图3 临夏清真北寺影壁《墨龙三现

  2、泥料取材方面

  临夏砖雕泥料取材均十分考究, 取材于北源乡的土质, 开挖一定深度后取质地细腻的泥土, 土质硬度高韧性好, 干后不易开裂, 经过细筛、精漂、搅拌等工序, 再经过严格的装窑、烧窑、窨水、开窑等工序特制成的青砖紧致细腻, 下刀齐整不爆裂非常适于刻制, 既可粗雕又可出细。适合多样的雕刻技巧。

  西云观砖材略显粗糙,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干旱地区, 土质含沙量较多, 当地工匠挖掘较深的积沉土烧制砖坯, 软硬较为适中且沙眼少, 不脆不酥, 达到适宜的材料, 虽不及南方或临夏一带泥土的细腻, 但是可以保证砖雕常用工艺所要求的品质。

  3、砖雕工艺方面

  临夏砖雕工艺成熟、技术精湛细腻, 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平雕、镂空雕和线刻等, 一般多用透雕产生镂空效果, 前后层次多且分明, 透视感强, 图案清晰细致, 雕刻技巧既有窑前工艺又有窑后工艺以及堆塑等, 雕砖的窑后制作, 注重镂空精雕, 直接在成品砖上进行雕刻显然比较耗费体力和工时, 更要求雕工熟练的技巧和手上功夫, 但它呈现的层次丰富、刻画入微, 这在临夏砖雕中运用很多, 图3为临夏清真北寺影壁《墨龙三现》, 场面宏大, 构图紧凑而又疏密有致, 龙纹形象活灵活现, 图案繁缛精美, 雕工细腻, 线条流畅, 是清代留存下来的临夏砖雕代表作。

  西云观砖雕工艺相对简单, 一般来说, 窑前的泥塑法或者模压后入窑烧制, 其效果自然就略显粗陋简单。西云观砖雕制作工艺上, 虽然也有窑后雕刻, 但不注重精工细刻, 窑后雕刻工序大体分为三步, 依次为“打坯”、“粗雕”、“细雕”, 那么, 西云观砖雕舍弃了“细雕”, 没有像临夏砖雕那样宏大和繁复, 其雕刻效果与窑前的砖塑工艺所呈现的简单洗练一致, 凝练的技艺传达出材质与图案形式美的高度统一。

  4、类型与风格方面

  临夏砖雕类型上既有各自独立的单体构成, 又有组合型较大面积的图案, 并且图案层次感强烈, 构成复杂。西云观的砖雕均为单体构件上的装饰, 单体面积也较小且各自独立成形, 形象也相对简洁粗拙, 雕刻也绝少深浮雕多层次效果, 大多雕刻较浅, 图形简练, 散发着原始自然的粗犷之美, 暗合了道家简单与纯朴的精神追求。“暗八仙”是道教传说中八位神仙所持的器物, 又称“道家八宝”, 可以招安辟邪, 是道家广为采用的装饰, 图4将西云观与临夏砖雕同题材的暗八仙进行比较, 其对比效果很明显, 右侧为临夏暗八仙, 饰以底纹, 飘带繁密交错翻转自如, 深浅层次丰富, 满壁风动, 雕线流畅精巧。左侧两图的西云观暗八仙, 整体没有底纹陪衬, 葫芦形态简洁无图案装饰, 配以较为对称的飘带, 图形大方醒目, 质朴, 展现了道家仙人超凡脱俗、飘逸潇洒的处世态度。

  四、西云观砖雕装饰所体现的佛道融合

  作为道教建筑的西云观, 其砖雕自然以道教文化为主体。图5上方为青龙图案,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 中国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 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两汉时期被道教吸收成为四灵神君, 作为神物成为道教的四灵崇拜。该图技法精湛娴熟, 龙身前游, 尾部向后飘起, 鳞片雕刻细致, 排列有序, 龙爪张开驾云遨游, 跃然而出, 龙身后配有花朵和纹样, 构图繁密而紧致, 雕刻深浅层次丰富, 塑造出了青龙威武矫健的姿态, 格外引人注目, 表达了道家超然洒脱的精神风貌。图5下方图形为麒麟, 麒麟作为传统瑞兽, 象征太平祥和, 能镇宅化煞, 《说文解字》曰:“麒, 仁兽也, 麋身牛尾一角”, 后世将其演绎为集鹿角, 狮头、虎眼、麋身、龙鳞, 牛尾于一体, 道教传说它是文昌帝君的坐骑, 这个塑造形态逼真, 其头部状若龙首, 身形如马, 尾似牛尾。麒麟身形矫健, 回首并作奔跑状, 犹如一匹骏马在驰骋, 尾部飘起, 呼啸而过, 可见速度之快, 站在墀头前观看此雕品, 身边似有风带过, 此砖雕将传说中的瑞兽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以显兆祥瑞祈太平之意。

  图4 西云观砖雕暗八仙与临夏东公馆暗八仙比较

图4 西云观砖雕暗八仙与临夏东公馆暗八仙比较

  图5 青龙、麒麟

图5 青龙、麒麟

  图6塑造的是一头飞奔的牛, 四蹄腾空, 身形舒展飘逸, 脚下山水掠过, 水纹密集流畅, 卷纹水花溅起, 形容奔速之快, 牛背负太极图形, 有传道四方的使命, 上方祥云缭绕, 构思巧妙, 意蕴深远。整幅图形布局合理, 主体突出, 深浅雕琢处理得体, 有丰富的层次和光影效果。其下方的山水形态显然是借鉴了敦煌壁画中山水造型样式, 既不喧宾夺主影响主体, 又清楚地营造了典型的环境, 从大小体量上仔细斟酌, 使其作为陪景而不突兀。传说太上老君骑的是青牛, 是上古瑞兽兕, 状如牛, 苍黑, 板角。逢天下将盛, 而现世出。此作品中的牛扬蹄奋进, 姿态昂扬, 身形飘逸气宇不凡, 神态怡然, 貌似小牛犊, 形象率真稚嫩, 但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韵意古朴厚重, 表现了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 雕者将牛的形象自然化、世俗化, 既营造了道教的氛围, 又为道观增添了现实的意趣。

  还有一些其它动物图案, 有四灵之一的朱雀, 有吉祥寓意的鹤。也有作为道教七珍之一的方胜形图案等, 大多作为独幅画或边饰的形式展现出来, 共同营造了西云观道教文化氛围。

  西云观砖雕有佛教题材的融入, 体现了佛道融合的倾向, 佛道历来就在敦煌并行发展, 敦煌世俗宗教信仰中的佛道经常出现融合的现象, 以佛教艺术宝库着称的敦煌壁画, 也有包含东王公、西王母、四灵神兽、风雷电工等道教题材的描绘,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披和南披分别画有乘着龙车和凤撵的仙人, 即东王公和西王母。佛教描绘本土道教题材以迎合人们求仙问道的精神追求, 表明了佛道二教融合;清末, 莫高窟这座佛教圣地也由道士王圆篆来守护。敦煌文书中记载, 在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已经在敦煌立足并繁荣。唐朝以博大的胸襟实行文化开放, 又将道教定位国教, 使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全盛阶段。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冲突和交流之中, 逐步走上以融合为主的发展道路。

  莲花是佛教中圣洁之花, 以莲喻佛, 象征佛与菩萨超凡脱尘, 佛经中将佛教圣花称为“莲花”, 把佛国称为“莲界”, 袈裟称为“莲服”, 将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

  图6 青牛

图6 青牛
 

  西云观砖雕中的莲花, 安置在墀头正面, 一般作为主图的陪衬, 莲花在枝干两侧绽放盛开, 枝叶舒展自如, 构图严谨, 左右均衡安排, 从而避免了对称构图带来的呆板, 雕刻深浅有度, 朴实无华, 庄重素雅,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莲花高洁优雅的姿态以及智慧与独立的品性。也符合佛道信仰中独善其身、修炼品行的精神追求, 在西云观中, 诸如此类的莲花图案还有很多, 通常在主图上下饰有个菱形连续图案, 菱形框中雕有佛教的万字符图案,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佛道二教在西云观的融合, 彰显了宗教场所寡淡纯真的境界。还有几何图形的回纹, 线条粗细匀称, 规整严谨, 二方连续的回纹呈现出整齐的视觉效果, 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的连环型回纹, 营造出的空间动态感更加灵动、流畅, 也暗含了佛教轮回的观念。

  在佛道融合过程中, 道教对佛教采取了一种道教化的理解, 因而所祈求的一为人间的世俗之福, 二为天上的神仙之乐。既祈来世, 又求今生, 蕴涵着深刻的道家理念和象征寓意。

  五、结语

  西云观砖雕以古朴凝重的雕琢风格, 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 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作为中华传统技艺的砖雕, 将砖块构件作为表现媒材, 艺人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情, 传承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西云观砖雕以其简洁的造型、凝练的工艺、质朴纯真的艺术风格, 避免技艺的堆砌和炫耀, 藏技于道, 绝无匠气, 展现丰富的内涵, 营造出沉着古朴、清幽虚静的道观景象, 唯淳朴方能直抵心灵, 它不同于其它道观装饰, 也有别于临夏砖雕的精工细作, 雕工们将道家传说、佛教题材、吉祥图案等题材相融合, 通过精心布局, 融美化与教化功能于一体、佛教与道教精神于一体, 使砖雕装饰与文化内涵相统一, 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 具有独特的地域审美特征。这些在敦煌特定的文化习俗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形态, 赋予道观以灵性, 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这是对道家精神追求给予最好的诠释, 彰显着宗教文化深刻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段应君.敦煌西云观[J].中国道教, 1994 (3) :49-49.
  [2]刘永明.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J].敦煌学辑刊, 2005 (1) :45-55.
  [3]邵文实.敦煌道教试述[J].世界宗教研究, 1996 (2) :68-78.
  [4]杨宇辉.临夏砖雕的历史溯源及现状[J].神州旬刊, 2013 (7) :231-232.
  [5]杨欢.徽派建筑中砖雕的艺术特征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6]西云观_互动百科[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8%a5%bf%e4%ba%91%e8%a7%82, 2016-12-25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