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探析-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2:42

摘要: 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 穿插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 慢慢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 直至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雕塑更是这类艺术作品里面, 和城市文化、人文文化以及城市建筑之间联系得最紧密的公共空间艺术。从城市雕塑发展的现状, 来探讨其发展演变方向的可能性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

雕塑论文

  一、城市雕塑的定义

  城市雕塑从字面上理解, 即为设立在城市各个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作品, 而这样的条件, 也使得城市雕塑拥有成为公共艺术的基因。公共艺术是这几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和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 慢慢为更多的人所知道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概念是具备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性, 是一个表现形式非常广泛的艺术概念。

  与其他雕塑形式相比较, 城市雕塑更多的是占据了室外的空间, 对空间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从空间的位置上, 把城市雕塑与一些建筑雕塑或者室内雕塑相区分开。而雕塑在形式上面还有环境雕塑、园林装饰雕塑等, 与这两种类型相比较, 城市雕塑应该是具备有更广泛的公共空间的环境, 特别是在城市人群流动性这方面。通过流动的人群, 城市雕塑能做到最大化的去与城市里的人群交流, 并反映出当地的城市人文文化。

  因此, 城市雕塑是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和公共艺术性的作品, 且能反映出当地的人文地域文化。但同时城市雕塑并不能等同于公共艺术, 它只是天生具备了成为公共艺术的基因, 但是如果作品本身没有承载出当地民众的文化内涵, 而只是停留于形式的表现, 没有使当地的大众群体文化参与到作品中来, 则作品会显得过于空洞, 使之没有地域特色, 放置在哪里都没有影响, 就如同我们城市里很多所谓的城市雕塑, 更多的更像是商业上的“菜雕”。如何让城市雕塑更好的与城市人文文化结合、表现出更多的公共艺术性, 是值得探讨和发展的方向。

  二、国内外城市雕塑发展的过程及现状

  城市雕塑最早是从西方发展起来, 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且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于西方不同的时代中。在古希腊时期, 写实雕塑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准, 只是这个时期的人物雕塑更多是个人崇拜性质的歌颂, 作品本身的公共性较弱。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及至现在, 在欧洲的各个城市里, 城市雕塑都成为了其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布鲁塞尔的标志性雕塑———撒尿小孩, 被称之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小于连。最早的青铜小于连建成于1691年, 时至今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承载了这座城市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文传承。据传说, 当时西班牙侵略者在准备撤离布鲁塞尔市的时候, 计划使用炸药破坏城市, 而小于连夜出撒尿, 挺身而出, 机警的浇灭了导火线挽救了全城。虽说这故事有多个版本, 但正是这个故事背后承载着共同的城市历史文化, 使得“小于连”不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 而是能引起城市居民共鸣的重要媒介, 所以它具有很高的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艺术性。并且在此后的时间里, “小于连”还通过不断更换不同人和国家送与它的衣服, 来延续自己作为一件具备有公共艺术性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在欧洲, 相似的城市雕塑作品还有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铜像、罗马的母狼像等, 都是具备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和公共艺术性的城市雕塑。无数的人们来观看这些作品, 并不只是想看作品中有哪些高超的雕塑手法和艺术细节, 而是通过对雕塑的亲身观看和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人文背景, 来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在现代西方社会里面也有不少优秀的城市雕塑, 如2006年安置位于芝加哥市千禧公园内, 由英国雕塑家安妮诗·卡普尔 (Anish Kapoor) 创作的的“云门”。“云门”的材质是由不锈钢构成, 具有强烈的镜像效果。这种虚幻的空间效果, 把整个城市的建筑和经过的人群都映照的雕塑作品上面, 形成了虚实两个空间的交换, 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疑惑感。虽然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 但是在艺术的互动性上, 做到了极致, 吸引着无数的当地人和游客竞相去与“云门”互动合影, 感受这个奇妙的空间。这样的互动和传播, 使得作品本身完美地融入城市中, 并成为城市的标志, 也就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

  从以上案例, 可以看到在西方社会城市文化里, 城市雕塑得到很好的传承和转变, 在不同的时代, 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来诉说着自己的城市文化, 并且不失去对公共艺术性的追求, 从而使得这类城市雕塑能够代表各自的城市文化, 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生长。

  在我国的雕塑历史里面, 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城市雕塑, 包括“城市雕塑”这个名称本身, 其实也是比较笼统的叫法。由于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大量的雕塑作品被需求, 被安置在城市和建筑中。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和滞后的艺术体系水平的不匹配, 造成期间并不去细分所谓的环境雕塑、园林雕塑或者是公共艺术之间的区别, 因而形成了这么既成事实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类别里面, 占据主要地位一般是为宗教、陵墓或者建筑装饰所服务的。例如有名云冈石窟、洛阳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 都是典型的宗教雕塑, 具有较强的宗教目的, 实在是不能称之为城市雕塑。因为其缺乏对具体某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承, 更多是表达对宗教的信仰。而另外一大主体便是陵墓雕塑, 其服务对象是社会的统治阶层, 基本不会去表现所在城市的人文内涵, 更多的是对统治阶层的歌颂和纪念。陵墓雕塑的题材选取, 基本也是按照陵墓主人个人的喜好决定, 也很难保证其艺术性上的价值, 更具备历史研究价值。例如汉代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像, 以及唐代的昭陵六骏, 都是此类型的雕塑作品。

  我国城市雕塑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开始于新中国以后,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随之不断出现。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雕塑和公共艺术, 也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于国内城市。但是由于近代的中国, 遭受太多的战争和纷乱, 导致很多传统艺术的断层, 在这期间努力学习西方的艺术体系, 造成对艺术形式的激进学习, 而形成了很多艺术上的冲突和创作源泉上的单薄。这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 使得很多城市雕塑作品首先从创作的立意层面上, 就不够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没有强烈的生命力去感染观众。一件无法引起观众注意的作品, 也说明其缺乏和该城市共鸣的文化内涵。背后的原因, 是由于创作者没有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人文底蕴, 而且还需要在创作之前, 对作品要安放的城市进行详尽的历史、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调研和分析, 时刻关注该城市当下的民生, 才能将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该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与当地市民产生共鸣。

  在现有的国内城市雕塑, 大多造型单调, 材质单一, 而且经常表现的主题过于单一, 又或者根本无主题可言, 可谓问题丛丛。而从雕塑的造型上来说, 经常造型过于简单和模板化, 缺乏美感和创新性。很多作品, 在手法表现上经常盲目抄袭西方的某些成名雕塑作品。例如2015年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安置的一件名为“大油泡”的艺术装置, 无论从作品的材质、体量和视觉效果上来看, 都和2006年英国雕塑家安妮诗·卡普尔 (Anish Kapoor) 创作的的“云门”极其相似, 用国外媒体的评论来说———“几乎是一件复制品”。这引起了不小的媒体舆论, 并且安妮诗·卡普尔随后也通过一份声明, 来指责“大油泡”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抄袭。而这样的事件, 势必对国内城市雕塑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像类似的抄袭事件, 在国内雕塑界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了。这种简单的抄袭行为, 其实毫无创新性可言, 完全违背了雕塑作品本应具有的艺术唯一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创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准不够, 没能对被创作的城市进行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 和对当下社会文化需求的实际调研;另一方面, 是整个社会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体制, 来引导和协调城市雕塑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机制的协调下, 在作品创作之初, 应引导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创作中来, 提高居民的关注度, 使得雕塑的创作者和城市居民之间能有良好的互动机制, 这样扩大了雕塑作品参与的人数, 也使之有了最为基础的公共性。而在有效机制的调节下, 也可以让雕塑作品更好地融合到城市规划中去, 避免和当地城市文化发生脱节, 以及造成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当地公众审美意识的剧烈冲突。

  因此, 现今国内的城市雕塑这种浅薄粗暴的借鉴西方雕塑作品的方法, 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和社会文化。雕塑创作者们应该更多的去深耕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需求, 从而避免出现这种“形而上”的雕塑作品。

  三、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方向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稳定, 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平台和艺术氛围。雕塑创作者应该更好、更全面地去考虑到创作对象的地域性、社会性、人文性等因素, 创作出能够融入到民众生活和大众审美意识中去的作品。这样成功的雕塑作品在国内还有的, 例如屹立在青岛市五四广场上的雕塑作品———“五月的风”。雕塑本身高达30米, 直径27米, 选取了螺旋向上的造型, 用单纯简练的几何造型元素来组合成旋转升腾的“风”之造型, 与“五四运动”这一当地历史文化事件, 从内在的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同样具有这种城市文化认同感的作品, 还有安置在深圳东门老街的雕塑作品———《杆秤》。虽然作品本身运用的波普艺术的方式, 把这种日常生活的日用品放大数倍, 使之产生熟悉的错觉。但是其创作的源泉在于东门老街这个城市地点, 汲取的是当地居民对于老街市井文化的认同感, 才使之成功被接受。所以, 城市雕塑有时候不一定要去关注一些很宏大的题材, 而是也可以去挖掘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

  四、结语

  因此, 在以后我国城市雕塑的创作中, 应该更多的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当地居民的人文背景, 才能创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城市雕塑, 使之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拥有延续下去的艺术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