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分禅宗美学的设计理念和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意义与发展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16 13:35
摘要:禅宗美学的设计理念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应用, 因为禅宗是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就要应用禅宗美学, 倡导禅宗美学中的:简单朴素、人与自然相结合等理念。但不是完全将禅宗美学复制到设计中来, 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创新和独特风格。本文结合中国禅宗美学的发展以及禅宗美学在日本建筑中的体现, 分析禅宗美学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意义。
  
  关键词:禅宗美学; 现代建筑; 日本建筑;

美学
  
  1、中国的禅宗
  
  中国的禅宗开始于南北朝, 达摩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 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发展成“禅宗”.“禅”一词起源于梵文, 意为静虑, 是安住一心, 思维观修之意。通俗的讲,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禅宗美学由禅宗思想发源、演变而来。中国人利用佛学思想去理解美并表达美。
  
  我们今天提到的禅宗的意义与其本意已相去甚远。胡适先生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伽或禅那, 相反的, 确是对瑜伽和禅那的一种革命。”首先, 禅与禅宗是两回事。禅是存在于各种宗教、宗派的普遍现象, 即通过冥思, 静坐等方式, 忘却现实中的“我”的境界;“……基督教徒寄托于神, 佛教徒寄托于佛, 希望神、佛来拯救自己, 我们把这类宗教称为他救式宗教。而禅宗作为一个自救宗教, 与以上谈到的这些她救宗教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首先, 禅宗不将任何的神或者佛作为寄托, 在禅宗的教义中认为佛存在于任何人心中, 提出了以向心求佛的方式来实行自救的思想。中国禅宗开始于禅师五祖弘忍。在弘忍的门下有两位出色的弟子, 他们分别是神秀和慧能神秀与慧能均曾作偈文表达自己的感悟。神秀主张”渐悟“, 通过”时时勤拂拭“来修行。神秀所传教法盛行华北, 号称”北宗“.而慧能则认为: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他主张”顿悟“, 不把禅限定于静坐敛心之中, 认为日常活动皆是修行。”禅并非用分析或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的知识, 而是一种真实的, 个人的体验。“慧能还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五祖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 便将法位传给了他。六祖慧能受命南归, 弘扬禅宗, 影响华南诸派, 人称”南宗“.南禅宗通过生活本身来悟禅, 以内省的修行方式为辅, 排除了一切矫柔造作的修饰以追求精神世界上的绝对的纯粹。因此在禅宗美学中更多的强调领悟, 而不是通过具象的方式来表达, 通过写意来隐喻和比拟, 通过联想和思索来感悟。同时, 在禅宗美学中是反对人工雕琢的装饰的, 更多的是强调使用平常朴素的材料, 通过简练纯粹的手法来营造空间, 表现自然, 反应内心。禅有着独特的为人指出本性的方式。禅从来不做任何解释, 不诉诸累赘的陈述, 也不做归纳整理, 他总是接触事实, 接触具体的、可以触及的事实。因此, 在禅宗美学中最为独特的魅力, 就是由这种追去自然和纯净的极少主义手法构成的。至此, 禅宗与禅宗美学已趋于完善, 在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2、早期佛教建筑
  
  佛教史中记载, 最初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 成道后佛祖便去了一个叫”鹿野苑“的地方向五位弟子弘法, 当时传法是在露天处, 并无建筑。佛教传入中国后, 初始走的是游方路线。在之后为了能提供一个场所给来此的苦行僧遮风避雨同时能方便进行禅宗活动, 也为使教义和佛像能历朝历代让信徒顶礼膜拜, 于是依照印度佛寺的建造方式, 依山开凿石洞为窟, 沿崖刻像为堂, 架构最初始的佛窟建筑形式。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 包括:莫高窟 (甘肃敦煌)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麦积山石窟 (甘肃天水) , 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3、当代建筑思想与禅
  
  20世纪60年代, 按照杜尚的”减少, 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画面处理的极少主义艺术流派活跃于美国。绘画语言被消减到仅仅只去表达色彩与形的关系, 空间也被分解成电线面的构成, 希望采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在我们看来, 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和发展往往带有着极少主义色彩, 而这种极少主义的思潮则往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理念的回归。
  
  曾经密斯因为其设计的建筑作品范思袄而遭到客户的质疑, 然而极赋戏剧性的是, 当范思袄思最终不得已而要将此住宅出售的时候, 范思袄思女士曾这样说道:”那玻璃盒子轻得像漂浮在空中或水中, 被缚在柱子上, 围成那神秘的空间---今天我所感到的陌生感有它的由头, 在那葱郁的河边, 再也见不到苍鹭, 它们飞走了, 到上游去寻找它们失去的天堂了。“”去除一切多余要素“, 这是极少主义最核心的思想, 以此获得空间的纯粹和强烈的心里感受的方法与禅宗的本性论有相似之处即空寂、清净的思想。极少主义的”少“与东方禅宗的”空“同样有着相似之处。
  
  4、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公元538年, 佛教开始在日本兴起, 当时的中国有很多来学习当时中国艺术文化的日本工匠以及学徒。13世纪时, 在当时日本流行起来的另一个佛教宗派是来自中国的禅宗, 由于当时众多的禅宗修行者追求苦行和自律精神, 当时的日本开始逐步放弃曾经所盛行的池泉庭园的庭院结构, 逐渐开始使用一些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稳定且恒久不变的元素, 以营造他们所期望的枯山水庭园, 以往被经常实用的开花植物则逐渐减少, 这种改变反应了当时的日本禅宗信徒希望以这种禁止稳定的景观来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关于”枯山水“的定义, 最早是在日本平安时代的《造庭记》中被记载, ”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 安置石头造成枯山水。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 或造成山中的村落等模样, 以求好似野景一般的情趣。“这也是禅宗理念最明显的表现。原本, 同当时的中国相似, 水在日本的庭院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来。在日本的文化中, 水有生命、丰穰、清静之意。有了水, 庭院因此润泽生辉。但在公元6世纪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日本的僧侣开始逐渐崇尚一种虚无的意境, 并开始在石头堆砌中觉悟出枯山水的味道来。
  
  日本脱胎与中国园林, 并逐步延伸出了”枯山水“, 这在在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 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 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 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白砂的曲线象征这大川、海洋, 以及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岛屿。京都禅院庭园数不胜数, 如南禅寺、龙安寺等, 皆以素白的砂石为主, 于看似单调之白砂上, 扫出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回纹式等同的平行线条, 造成无水却似有水之效果。枯庭园的沙, 无水却似有水, 奔流不止之水, 这里隐藏着枯山水独有的故事。笔直延伸的线, 表示着江河、大海的平静水面。
  
  在日本近代出席赞的一批如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国际一流的建筑师中, 我们能看到, 他们的作品中既保持了日本传统的韵味, 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时代感此外, 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 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成为了日本建筑文化界的瑰宝。
  
  近年来在国际上有着高知名度的安藤忠雄, 在建筑追求、意境追求上可谓是正统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禅、禅宗, 联系日本的茶道、枯山水、宗教的神秘性, 构成了安藤作品的全部追求。安藤早期设计的宅邸中, 表现出一种人们可以领悟到的”最低极限“精神力量的思想体系。最能代表这种精神特征的是1991年落成的”水之教堂“.在作品中他也采用佛教的思想和手段, 现实的范围被他包含着感情和生命世界的方法拓宽了, 在这种空间中, 禅意则是”油然而生“.水之教堂坐落与日本的北海道, 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是一个较小的教堂。它由两个大小不同、上下重叠的正方形平面构成。我们能看到一个引进自然水体而成的人工湖泊在教堂的前方。建筑的顶部空间由玻璃围合而成, 顶部是敞开的, 在四周则各有一个十字架, 十字架的横条非常接近几乎相接。圣坛后面的墙体十分光滑, 这面墙可以滑向两侧, 这使得教堂的内部空间能直接敞开向外部的园林。安藤的这种禅意追求, 一方面追寻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它与日本传统哲学中随遇而安、不求永远的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
  
  5、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极大发展, 建筑中的文化问题变得更为主要, 变成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中最困难, 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建筑师肩负着振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和怎样设计建筑是中国建筑师面对的主要问题。
  
  禅宗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 但在禅宗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却给了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禅宗所提倡的”抽象“的美, 简洁朴素的设计理念, 精致细腻的设计手法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设计出简洁精致、意境深远的建筑形象。这种成功的经验是值得被我们探讨和学习的。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