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社会哲学论文:庄子审丑观的成因与现代意义探析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10-26 13:43

  摘    要: 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与独特的个人精神追求孕生了《庄子》丰富的审丑内涵,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美是无功利的,无用成就最纯粹的美,万物为道生,本质同一且无高低贵贱之分。符合道的万事万物都是美的,道内化为纯粹高尚的美德,只有在忘我中与自然之道合一,主体才能不断实现逍遥游,进而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

  关键词: 审丑; 《庄子》; 现代意义;

  一、庄子审丑观内涵

  (一)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去评判一个人或事物的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习惯性地会去关注其外形是否符合一般美的标准,内在美经常被审美主体忽视,对此,庄子认为,审美的核心应该是作为客体的人和事物是否充满美德,内在美应该是审美判断的关键,客体外在形体不是唯一审美标准,于是在《德充符》中庄子就提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德充符》通过寓言的形式介绍了闉跂支离无唇与翁盎大瘿的故事,因为身体的异变和残缺,这两位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丑恶至极的怪异之人,世人对其避之不及,而君王在与他们交流之后将他们认为是至善至圣之人。《德充符》第一篇描述的是一个受了刖刑的残疾人王骀,世人因其残缺将其视为怪人,而孔子却拜其门下学艺。在庄子看来,形体是符,王骀的豁达自若、视生死为平常的心胸是德,当德充斥于符之时,符的表现以德之厚为标准,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精神在形体之后给予形体深厚的支撑,《德充符》中的外貌畸形之人不以形貌之残缺而放弃人生,与之相反的是,那些“畸人”超乎常人的豁达和道德修养在其“不完美”的形体上熠熠生辉,内在的精神境界带给外在形体强大的支撑和魅力,换句话说,外在形体可以看成是一种形体符号,只有当美德存于体内的时候,形体符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美。当外丑内美之时,美在丑的外形之下会迸发出最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也就是在这样极度的丑与畸形之中,美就能达到崇高,从而成就最高的美并展现个体最强大的本质力量。

  (二)无用之美

  在《逍遥游》中,惠子从社会功利性的观点出发认为樗虽大但无所用,庄子于是说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认为樗这样的大树置于荒野是最好的乘凉之处,樗不会被当作功用之树砍伐掉,它依然有存在于世间的功用,正是因为在工匠眼中樗是无用之木,所以樗得以安然生存下来,它因其所谓“无用”躲避了许多世间困苦,在避免了患难之后,正是因为大樗之无用,才能诗意生存于世间,才有机会实现真正的逍遥游。无用在庄子这里成就了“无用之美”,庄子认为美本身就不用纠结是否具有功利效用,美本身就应该是无用的,没有具体实在用途。在《人间世》中,匠石弟子认为栋社树很美,而匠石在看到栋社树认为此树是“无材之木,无所可用”。庄子认为:许多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正是因为其无用,人存在于世间如果仅仅以利益为根本目的,那么就谈不上追求美,只有抛弃唯一的功利精神,才能认识到真正的“无用之美”,而这“无用之美”则是最纯粹的德之美,这是最接近于老庄所言之“道”的。
 

庄子审丑观的成因与现代价值
 

  (三)齐物论

  庄子审丑观最根本的支撑在于其对“道”的认识,道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在接近道之时,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会进入到一个物我相容的境地,道成就最高的美。道内化于主体的时候,主体的美德则逐渐充斥于心,对于主体而言,“以帱道观之,物无贵贱”,在此基础上,庄子的齐物论则应运而生。

  齐物就是万物合一,美丑合一,庄子认为万物为道生,同根同源。在《庄子·秋水》中,庄子提出:“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万物都来源于道,其本质是同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感叹应“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从道德角度而言,万事万物无所谓形体差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贵贱美丑之分的。对于道家思想家们而言,道即是自然,自然也就是本真,符合自然的就是符合本真的,也最终符合于道。在庄子看来,《庄子·养生主》里的河畔是美的,因为其本自然,《庄子·马蹄》中的马蹄是美的,因为这是马蹄最本真自然的模样,是道的本质体现,按照这样的观点,自然中的一切外形不符合标准审美或者出现残缺、扭曲、变化的形符也依然是美的,这些形符是其事物本真自然的状态,是符合道的,因此是最美的存在。然而,怎么样才能真正具备审丑的能力?唯一的标准就是“道”,在谈论美丑问题的时候,庄子所要探讨的中心就是道,美丑的客体存在、审美或审丑的过程以及审丑主体的审丑能力以及体验等都与道密切相关。丑的、畸形的外在比起美的形符会更让人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即那些可以接近于道的东西,道是庄子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形式上的美丑不是庄子考虑的重点,怎样得“道”才是庄子哲学论的重点之一,道为万事万体提供了存在的理由,为人类准备了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根本,不断接近于“道”,主体才能真正逍遥于世间。

  二、审丑观成因简析

  庄子审丑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复杂原因造就的结果,这里我们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个人精神追求两方面来简析庄子审丑观形成的原因。

  普列汉诺夫曾说:“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一个时代的心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古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巫术文化还比较盛行,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与神秘仪式开启了早期人类不自觉的审丑活动。女娲作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其人面蛇身的造型就是鲜明的例子,尤其在山海经里,各种各样牛鬼蛇神的形象更是比比皆是,可以说至少在当时社会是有审丑的心理和基础的,庄子所描写的“畸人”形象,比如身体有变形和残缺的兀者王骀、申徒嘉等,就被认为和巫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巫术里,人会有肉体和灵魂之分,庄子描绘“畸人”时也是以两分的形式将其形貌与德行分开。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跌宕起伏、混乱复杂的时代,底层老百姓大多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水深火热的生活,庄子看到了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以及底层百姓的困苦,他期望找到一味“良药”来救济人们的身体与精神。在对时代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道家提倡“无为”和“避世”,庄子在寓言中多次讽刺内心丑恶的人,他呼吁人们关注真正的美德,尤其在许多丑陋、畸形的形象那里,庄子注入了最大的同情与心力,美好内化于心,品德美好在庄子看来就是最好的人格魅力。

  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庄子本人在记载中就是不喜交友应和的形象,他生性清高孤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当时那个战乱频仍、战火四起的时代,庄子这样的人大多都过着飘荡贫穷但为大道鞠躬尽瘁的生活。虽然物质上极度匮乏,但庄子的心灵世界却是不一般的充实与崇高。在庄子看来,外在的形象、物质都不是生存唯一的目的,人的存在是为了“逍遥游”。庄子看淡官场上的纷繁复杂,不愿进入这名利场,他清高自傲,有着自己清晰明确的人生旨归和精神追求。大鹏“绝云气,负青天”,至人、神人、圣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庄子试图忘却外在符号,品人间真气,逐天地正道,深入到人内心最纯粹真实的精神世界,企图实现主体最本质的存在——精神的解放与自由。

  三、审丑观的现代意义

  从上面简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审丑观主要体现在形貌观、审美无功利以及齐物论三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本质架构是“道”,庄子探讨的是人如何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主体如何才能真正逍遥于世间?这里,我们也从存在的角度简要分析一下庄子审丑观的现代意义。

  庄子提出道为万物之本根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成上有共同的本源,处于一个共同的生态之中,人类应用体验、体悟的方式对待世界万物,世界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在审美上无所谓美丑,万事万物同源同质,都是应该被同情、共情的存在。庄子崇尚自在逍遥,这既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也是一种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宇宙生态境界,人在畅游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达到美感的极致状态。逍遥游的“游心”包含着深刻的由去蔽走向澄明,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审美的生存状态。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听,用气去体悟,因为气虚静空明,所以能够感应体悟到事物的真谛。通过精神修炼抛弃生理和精神上的一切负担,超越物欲和日常知识,达到与自然虚静之道相通,从而进入一种精神自由的生态境界。

  正如海德格尔说:“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分享到美的快乐。”从本质上看,逍遥游就是一种精神自由,它不仅有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体验,更是一种与宇宙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生态直觉,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而这种自由的最高境界,乃是如前所述的精神境界。在这里,主体泯灭了物我对峙,取消了是非分别,任凭精神自由飞翔。道家提倡高尚的道德操守,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取向以及社会良知和使命感,面对当前物欲横流、见利忘义、人格严重扭曲变形的社会现实,老庄哲学,“道”为人类精神解放提供了一个“理由”。也只有在庄子这样宏大的审美境界中,我们才能做到物我冥化,包括庄子在其它寓言里所提到的拘楼者承嵋、梓庆削木的成功之道都是将小我融入到宇宙自然的大我之中,在忘我中与自然之道合一,才能逐步实现主体的逍遥游,进而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