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二战后英国国力现状及国家战略的确立研究-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0:30

摘要:二战结束后, 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延续了保守党在二战期间所制定的维持大英帝国完整、保持英国全球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为实现此战略目标, 工党政府先后尝试了构建介于美苏两国之间的"三个门罗主义"和"第三种力量", 但因国力不济及其他原因未能实现。最终, 由于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与苏联存在巨大差异以及冷战的兴起, 工党政府决定全面倒向美国, 借美国力量抗衡苏联以实现本国国家战略。

  关键词:英国; 美国; 国家战略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the British Labor Party who came to power continued its national strategy of keeping the integrity and maintaining the global superpower status of the Empire,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during the war.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strategic goal, the government had tried to construct the "three Monore Doctrine" and "the third forces" between the two pow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but failed to accomplish it, due to lack of national strength and other reasons.In the end, 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rise of the Cold War, the Labor government decided to tur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e its strength to counter the Soviet Union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national strategy.

  Keyword: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trategy;

  国家战略是指一国为实现本国最高战略目标, 在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要素后而制定的国家总体战略, 它是指导一个国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总路线和总方针。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是否科学、合理, 能否与实现手段相匹配, 不仅决定着一国国家战略目标最终能否实现, 也对一国的兴衰成败具有重要意义。二战期间, 尽管英国处境艰难, 但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决策层依然制定了维持大英帝国完整、保持英国在战后全球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 二战结束后, 工党政府萧规曹随, 延续了这一国家战略目标, 并为其实现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 最终选择了与美国结盟, 企图依靠美国力量来实现本国国家战略, 而美国为了遏制苏联, 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 也需要英国的支持, 双方一拍即合, 遂再次结盟。

  目前, 我国学术界对二战结束后初期英国国家战略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挖掘, 本文将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利用已解密的档案文献, 对二战结束后初期, 英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工党政府为实现国家战略所做的选择与尝试进行探析, 以弥补学界研究不足。

  一、二战后英国国力现状及国家战略的确立

  二战期间, 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决策层制定了联合美苏抗击德国, 保持帝国完整, 维护英国在战后全球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二战结束后, 英国国力下降, 已沦为世界二流国家, 这从英国外交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1即可看出:英国是"一个二流国家""一个二等强国""二等伙伴国家""一个精疲力竭的二流国家""与联合国中其他45个小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美国的小伙伴""被作为一个弱者对待""就实力和影响力而言, 英国已是一个次要国家"等。由此可见, 战后上台执政的工党政府对英国国力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一些英国决策者哀叹道:"事实上, 胜利带给英国的不是安全, 而是焦虑和史无前例的危险……, 在英国历史上, 它第一次不能掌握自己, 对未来充满了焦虑。"[1]36然而, 长久以来帝国的辉煌和荣耀使工党领袖--艾德礼和贝文与丘吉尔一样, 对帝国情结难以释怀;而且, 从帝国霸权中得到的巨大好处和利益更让英国历届执政者难以自拔。因此, 二战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在对外战略方面与保守党保持了高度一致。作为工党政府中的强势人物, 在战后英国对外战略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外交大臣贝文曾言, 英国"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世界, 或者说是最好的一部分, 我们想做的就是保住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 阻止其它国家从我们手中把它拿走".[2]并多次公开声称:"英国不能接受其不是一个大国的事实, 也不能接受英国不能继续扮演大国角色的论调。"[3]正如学者所言:"贝文实质上依然延续着19世纪英国的传统战略--维持帝国完整。"[4]

  除此, 英国决策者还认为, 攸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也必须控制在英国等西方国家手中。如在1947年英国外交部出台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 "对我们来说, 从苏伊士运河到新加坡都是非常重要的地区", 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美元利润[5];1949年, 在外交部出台的另一份报告中再次指出, "沿着苏联边境线, 从奥斯陆到东京的外围重要地区都必须控制在我们之手", "我们应该将这些边缘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6]18由此可见, 对世界上一些关键地区的控制, 确保国际体系安排有利于英国和西方国家遂成为英国确立的次要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 保持帝国完整, 维持其全球大国地位以及确保对世界上一些"关键地区"的控制, 共同构成了战后英国国家战略。之所以如此, 其原因在于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如果英国不再是一个全球大国, 它也就不可能再控制诸多攸关本国利益的"关键地区", 反之, 如果英国丧失了对这些关键地区的控制权, 帝国的完整及全球大国地位都将不复存在。对此, 英国决策层清醒的认识到, "如果英国主动放弃在一些有选择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它将发现, 它不仅将在这些地区失去经济利益, 而且也将失去国家声望, 以致无法阻止英国在其他地方脆弱的影响力的下降, 由此而带来英国在整个西方国家中整体力量下降的后果".[6]17因此, 确保英国在非洲、东南亚和中东这些关键地区的影响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工党政府为实现国家战略所做的选择与尝试

  国家战略已确立, 但用何种手段去实现就成为摆在工党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 就国内形势而言, 由于受战争破坏, 英国国力, 尤其是经济实力严重衰落, 财政濒临破产, 战时经济急需向和平时期转型和过渡, 大批民众急待救济;就外部形势而言, 一方面是风起云涌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从根本上冲击着帝国的根基, 另一方面在战争中崛起的苏联, 对东欧、中欧、巴尔干和中东这些攸关英国国家利益和传统势力范围的不断渗透和扩张。在此情况下, 英国决策者认定苏联是威胁英国国家利益, 阻碍其实现国家战略的最大敌人和主要障碍, 必须予以防范和遏制, 但其深知, 仅凭英国一己之力无法完成此重任, 只有联合或借助其他国家力量, 尤其是美国力量来实现本国战略。

  其实, 在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初期, 对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及采用何种手段去实现并未形成共识, 其内部大致可分为三派。

  第一派为"自由国际主义者", 该派主张国家之间应通过合作来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 他们赞成威尔逊的国际主义理念, 支持建立联合国。该派代表人物为艾德礼, 在其担任英国首相后所做的一次演说中, 集中阐述了他对自由国际主义思想的看法:国家之间应通过"全面合作和相互理解以实现共同利益", 英国想要一个由自由和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 国家之间应相互合作、睦邻友好, 正如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合作一样, 为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7]65

  第二派为"国际革命主义者", 该派反对帝国主义, 主张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 建立一个新的无阶级国际社会体系, 因为"没有阶级就没有战争".[7]64该派主要代表人物为下议院议员柯尼·希里亚克士。他明确提出, "在一个由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中不可能建立永久的和平", "社会主义不能停止在边界线上, 而应扩大到整个欧洲, 英国也应包括其中".在1946年召开的工党年会上, 该派代表再次向工党政府呼吁, 要培育和加强与"整个世界上进步力量的友谊与合作, 尤其要加强与苏联的合作".[7]65

  第三派为"国际霸权主义者", 该派认为在国际体系中, 国家之间是不平等的, 国际体系中存在着帝国主义, 国际政治就是权力政治, 世界要么是"英国治下"的和平, 要么是"美国治下"的和平。该派代表人物为贝文, 在1945年召开的工党年会上, 贝文发表演讲, 驳斥了"国际革命主义者"的主张, 并坦言, 革命既不能改变地缘政治, 也不能改变地缘政治的需要。贝文相信权力政治与其长期任职于英国贸易联合会的经历密不可分。正如学者所言, "对实力重要性的全面理解是贝文的主要特点, 他将从贸易联合会中得来的体会运用到外交中。根据他的经历, 最高尚的理想和最高贵的意图在外交谈判中是无用的, 除非后面有实力做支撑才能进行讨价还价, 这是他在产业谈判中所得到的体会。"[8]

  然而, 随着东西方关系的不断恶化以及贝文的强势推动, 英国外交政策逐渐转向了"国际霸权主义".首相艾德礼也放弃了其先前所坚持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 转而支持贝文, 正如他后来所说, "要求国家外交政策反映国内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天真的。在此方面进行任何探索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在国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艰难和无法逃避的事实--如地缘政治和国家资源等因素, 它们是不受意识形态所影响的".[9]

  经过一番争论后, 工党政府虽解决了内部"路线"之争, 但用何种手段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分歧依然严重。其中, 在战后初期, 以贝文为首的英国决策层试图通过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将世界划分为"三个门罗主义", 由此形成英美苏三分天下, 三足鼎立之势, 进而实现英国全球大国地位。按照贝文设想, 美国势力范围主要包括拉丁美洲、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地区, 是为"第一个门罗主义";英国势力范围主要包括西欧、北非和中东等地区, 是为"第二个门罗主义";苏联势力范围主要包括东欧和中亚等地区, 构成"第三个门罗主义".但贝文很快就放弃了构建"三个门罗主义"的策略, 其缘由在1945年11月11日英国外交部出台的一份报告中给予了详细解释:

  我们所期待的世界合作已快速转向了势力范围, 更确切地说是三个大的门罗主义, 美国的势力范围包括拉丁美洲、中国和日本;苏联的势力范围包括从阿瑟到卢比克;留给英国的则是虚弱的法国和破败不堪的西欧诸国, 在这三个势力范围中, 英国面临的形势最为艰难和复杂, 因为在美苏势力范围中基本上可以做到经济独立自主, 而只有英国的势力范围最为虚弱, 不论是防务还是经济方面均如此。因此, 三个"门罗主义"的解决办法对英国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与美国合作建立两极世界。[10]193

  由此可见, 在战后初期, 英国决策者企图通过构建"三个门罗主义"来实现英国与美苏两强平起平坐, 维持其全球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因自身国力太弱, 根本无法实现。但贝文等人并不甘心, 在放弃了构建"三个门罗主义"策略后, 他们又试图通过构建以英国为主导的"第三种力量"来维持其全球大国地位。在1945年英国外交部出台的一份备忘录中明确指出, "英国有太多的弱点, 在大国中, 英国的领土面积最小, 在一个三方体制中, 能实质性增强我们力量的途径就是联合英联邦和法国, 尤其是联合法国, 并将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从长远来看, 唯有如此, 我们才有能力迫使我们两个强大的伙伴 (美国和苏联) 平等对待我们".[11]182

  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内, 贝文等人开始积极筹划构建"第三种力量", 决心扩大英国影响力, 以取得和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他看来, 英国"是一个殖民帝国, 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 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这一资源, 英国就不会屈服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6]19然而, 贝文等人很快发现, 他们所热衷构建的"第三种力量"亦存在很多弊端, 在战后残酷的现实国际环境中也难以实现:

  我们承认发展"第三种力量"能促使我们抵制两大强国中的任何一个, 或者我们做出一些妥协在两大国中间保持中立。然而, 如果我们这样做, 仅靠推行中立政策并不能使这些国家--英联邦和西欧国家团结一致, 尤其是那些对苏联持同情态度的国家, 这样导致第三种力量可能太虚弱, 被苏联各个吞并。因此, 一个强有力的第三种力量能否实现将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否组成第三种力量;组成的这样一种力量如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协调一致并保持独立。[12]51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