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独龙族的捕鱼技艺与捕鱼方式-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1:09

摘    要: 独龙族捕鱼生计的立足基点是充分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最基本的生存策略是适度征集;在竹、木、骨、石等自然质料的基础上所生成的多样化的捕鱼技能, 获得了惊人的效率。独龙族的生计方式与所有以改造自然为基点的生产体系具有极大的差异, 以“停滞、静止、僵化”等词语来描述这一体系是极不恰当的。它不仅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极强的适应性, 而且在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循环中呈现出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知识及丰富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 独龙族; 捕鱼生计; 生存技能; 生态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江河捕捞作为采集-渔猎经济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历史上较为古老的一种获取动物蛋白的生计方式。人们依赖于江河湖海的自然再生率和生态周期,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捕鱼技艺与方法, 展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据理查德·李和欧文·德·沃尔的研究, 以人类的250万年~500万年的生存史来看, 99%的时间人类都靠采集、渔猎活动而生存。[1] (P.147) 在中国, 鄂伦春和赫哲族曾经是山林狩猎和河谷渔捞型群体的代表;而东非的博尼人 (Boni) 、桑涅人 (Sanye) 、恩多罗博人 (Ndorobo) [2], 博茨瓦纳的昆人, 巴芬岛南部的爱斯基摩人, 尼加拉瓜的米斯基托人[3], 东南亚安达曼群岛人, 马来西亚的赛芒人和巴特克人等[4]以及美洲巴拉圭的阿切人 (Ache) 等[5], 都是当代世界现存的典型的采集-渔猎群体。

  如果我们认同“采集渔猎的生计方式是人类最为古老, 而且可能是最为成功的适应”[6]的话, 那么对于采集-渔猎经济类型的认识, 还应厘清这样的事实:人类历史上早期的采集-渔猎经济活动可能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类型之中, 其分布并非现今的边缘格局;应该看到不同的捕鱼技艺与工具的运用是经济与特定文化情景的特定结合, 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式, 这些不同的存在正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展现。正如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物质生活本身。”[7] (P.31) 正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这种或许会退却但永远不会消解的“自然限制”, 为我们呈现出捕鱼生计与生态智慧的差异性存在。因此, 探讨不同族群的捕鱼生计问题的核心, 就是要去理解这些极具差异性的存在是怎样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中而成就的。正是这一深厚的基础性关联, 也曾使黑格尔看到“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 就是地理的基础”[8] (P.85) 。这种从表象上看似乎是外在的自然联系, 实质上是所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种主要的且必要的基础。它使不同的民族在各种特殊的自然形态中选择了特殊的生计方式, 进而形成了各种特殊的生存空间。当然, 它也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精神所寄托的特殊原则, 同时在本身中也形成它自然的特性”[8] (P.85) 。

  捕鱼是众多民族社会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生计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等就以粗制的木棒从事渔猎活动了。人类社会最早的捕鱼方法可能是徒手捕捉或用石器和木棒砍鱼;到了山顶洞人已经利用木棒绑上石矛捕鱼[9]。渐进出现专门的捕鱼器具, 随着以陶、石为坠渔网, 鱼鳔、鱼钩等工具的出现, 反映了渔网运用的普遍, 证明人类已经具备多种捕鱼的方法与工具[10]。位于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中的鱼崇拜被视为史前文化中的空前现象[11], 该遗址出土的骨质鱼钩被认为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鱼钩, 还出土了各类形状的鱼鳔, 从而认定最早的鱼鳔应该是木质的。而长江三峡地区的大溪遗址墓葬中不仅发现了用于捕鱼活动的骨镞、石镞、牙制鱼钩和网坠, 证明当时已经发明了精制的鱼钩和结网捕鱼的工具, 而且当地还流行用大鱼随葬, 足以说明捕鱼在当时社会生中的重要地位。夏末商初时期, 生活在该遗址附近的巴人的主要肉食是鱼类, 约占80.1%;而鸬鹚捕鱼可能是三峡地区先秦渔业的一个特点[12]。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遗存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不同的族群依据各自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捕鱼技艺。云南多江河湖泊, 水产资源较为丰富, 捕鱼活动作为悠久的存在, 各民族具有独特的捕鱼技艺与生态智慧。如宁蒗地区纳西族使用的木质鱼鳔器身很长并带有两个倒刺;怒江地区傈僳等少数民族垂钓直接用饵而非钩, 甚或鱼刺、植物的刺等, 直接用麻线系上鱼饵投入江中, 待鱼儿吞下被食物包裹的刺卡住后, 即可举杆收获[13] (P.8) 。

  独龙族是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独龙江流域的一个独特族群, 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的贡山县, 地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所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带。由西藏察隅南下而来的克劳洛河与麻必洛河在迪瑟姆山脚下相汇而成的独龙江, 自北向南流淌百余公里后进入缅甸。独龙族的19个氏族、82个家族所形成的50余个自然村大多分布于沿江一两里的范围内[14] (P.25-151) 。除了独龙江纵贯全境外, 尚有小河、小溪103条, 两岸山高谷深坡陡, 形成十余处高达四五十米以上的瀑布[15] (P.2) , 为山河捕捞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独龙江峡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依江傍水几乎成为每个村寨的基本地形特征, 正是这样的资源条件和居住条件使得捕鱼成为独龙族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而重要的经济活动。独龙族的捕鱼技艺不仅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与颇高的生态智慧, 还呈现出其主导文化价值理念对当今生态问题的启迪意义。本文立足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借助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调查文献资料, 力图对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存续至今的捕鱼活动作出其本来样貌的展示, 并试图廓清人们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对独龙族生计方式和生存状况的误解。文中凡未明确注明出处的材料, 均来自笔者2014年~2016年间的田野调查。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