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政治论文:基层公务员晋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1-01-07 16:21

前言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国家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直接与群众沟通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工作繁重,压力大,晋升方式不明确,工作环境恶劣,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形成不良社会印象,直接影响个人的晋升,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甚至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中国于2005年4月通过研究,2006年1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先后颁布了《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特别是,2014年12月,《《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得到审查和通过,标志着基层公务员管理的改善。研究基层公务员晋升问题,探索现行制度和规定下晋升缓慢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促进基层公务员的快速成长,造福人民。

一、A市基层公务员晋升现状

(一)A市基层公务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根据2019年A市干部统计,A市共有基层公务员1631人,基本情况见图1。

图1  A市基层公务员基本情况
在没有分配大学毕业生的情况下,行政干部的唯一“入口”是招聘、选拔和调动学生以及重新安置军事干部。而且,招聘规模很小。在1998年和2010年,该市的乡镇当局只招收了56名被选中并转到其他学校的学生。目前,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是1997年以前分配的公务员和2011年以后由省四级联合考试征聘的公务员。最初分配的教育背景大多是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以后,除候选人和有特殊职位的公务员外,大多数其他职位都需要大学以上学历。根据图1,调查统计和干部年度统计,A市基层公务员具有以下特点:
(1)人数多,表现突出的是近几年考生人数增加,经济负担也很大,直接导致公务员工资低。
(2)分布不均匀。县城附近乡镇人口多,偏远乡镇数量很少。考虑到直辖市在实际工作中向乡镇调动干部的情况,乡镇干部数量较少,乡镇工作压力较高。
(3)教育水平不高,特别是老干部。近年来,学历高的新兵优化了整体教育状况,但仍存在学历低的现象。
(4)绝大多数公务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反映了绝对的政治忠诚。

(二)A市基层公务员晋升现状

自2013年中央开始实施选举政策以来,基层公务员通过选拔选举、公开考试和调动三个渠道向上级部门求助。在2014年,省禁止公务员参加省级考试,唯一向上的方法是选择和转移他们,主要是通过转移。其中两人通过省四级联考并进入省政府机关,两人通过公开选拔进入省政府机关,另两人通过中央选拔进入中央部委。其余工作人员通过直接调动或类似于直接调动机构的所谓“内部征聘”办法进入省政府。这些基层公务员调入省政府机关也有非常相似的调动方式。他们都将在一段时间内转移到省政府机构,然后在机会成熟时转移人事关系。此外,转移的人员基本上不是A市的当地人,基层作为“跳板”的问题更加突出。
除党政主要职务外,A市乡领导班子还设置了7名党委委员,1}2名副政府官员,以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部长等米级职务,处级组织成员。平行职级改革以来,乡镇设置了非领导岗位,基层干部的出路略有拓宽。一般来说,根据《公务员法》,新公务员必须工作四年,才能晋升到副科级。只有经过两到三年的工作,他们才能晋升到正规的科级职位。自内省行政以来,A市已有十多年没有招聘公务员,导致公务员数量少,年龄有差距。因此,青年公务员得到了晋升。2011年,前40名公务员中有20人具备晋升资格。然而,当因人员短缺而填补空缺时,未来几年公务员的晋升速度达到晋升资格,晋升瓶颈开始逐渐出现。

二、A市基层公务员晋升存在的问题

(一)晋升通道狭窄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是“科层制”。在这种制度下,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是狭窄的。首先,工作水平的设置不合理。基层公务员层次为人员层次,晋升层次有限。乡镇处级只有一般职务(包括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和副职务(包括副处级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为职业发展提供的空间太小。因此,基层单位一般在后备层设置自己的干部岗位,俗称“七站八所”。只有进入预估岗位,成为单位骨干,才能进一步晋升为部门干部。其次,公务员不同于公共机构的公务员。除晋升外,公务员没有晋升职称,也没有技术评价标准。在升级的过程中,他们只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第三,中国公务员的晋升有年龄限制。中国实行党委决定的“聘任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由上级党委聘任。为防止干部队伍老化,有效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各部门,辅助部门普遍受年龄限制,年龄内由上级党委免职。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任用年龄在米级为50岁,一般级别为53岁。如果年龄较大,将自动退出领导岗位,不能继续担任领导岗位。因此,当他们40多岁时,许多人觉得他们已经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高峰”,失去了机会和热情。

(二)晋升竞争程度激烈

自1997年起,取消了高校毕业生分配到国家机关的制度。自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A市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每个入学考试制度。由于各种原因,A市在2010年之前没有招聘公务员,导致多年来没有大规模的基层组织补充公务员。近年来,随着原有公务员的老龄化,他们逐渐达到退休年龄,各乡镇人员严重短缺。因此,A市委借此机会从2011年开始招聘公务员和候选人,并通过招聘和选拔为全省招聘了大量的基层公务员。其中,通过省,县,乡三级联合考核,2011年招募40人,2012年招募80人,2013年招募70人,2014年招募107人,2015年招募90人,2016年招募86人,2017年招募98人,2018年招募75人。在H省A市的公务员。2013年,全省其他县市共招聘641人。这些基层公务员大多在23至29岁之间(1987至1995年出生)。截至2019年,已有265人具备干部提拔任用条件,可晋升职务。但是,全市没有这么多副科职数。此外,2011年以前有大量公务员参加工作,因此只有少数人可以晋升为科级干部,其余的只能等待未来的机会。随着四级联考公务员录用工作逐步满足部门干部晋升条件,每年新增近百名符合晋升年限的基层公务员。竞争加剧,导致基层公务员晋升缓慢,工作积极性减弱。

(三)晋升选人用人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主要采用“单轨制”,公务员晋升主要是岗位晋升。因此,目前的干部人事管理侧重于职位,公务员的个人发展路径仅限于职务晋升制度。我国公务员岗位序列分为12个等级。最高级别为国家级负责人,最低级别为业务员。根据行政机关的不同层次,内部将设置不同层次的机构和不同职位。因此,单位级别越高,公务员晋升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公务员单位的行政级别越低,其设置的工作级别越少,公务员的晋升机会越少,这直接导致了不公平。然而,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组织规范限制了县乡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空间。一个区域的领导职位数量通常是有限的。根据组织规范和岗位数量,只有全县最高晋升级别的人员才能晋升为正科级,晋升副科级(副县级)的人员较少。为了保持基层乡镇干部的激励效果,全县一般在不同的科级岗位设置隐形台阶。对不同的科级职位给予不同的关注。顺序是实际位置高于虚拟位置(即非领导职务),同时党委高于政府。正常情况下,基层公务员(部门人员)优先晋升为干部。基层干部一般是基层内部机构的负责人,是“中层干部”。只有达到这个水平,他们才能有资格成为部门干部。科级职务由低到高依次为:副主任科员一副乡长一乡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武装部长、宣传部长)一乡镇党委副书记(或常务副镇长)一乡镇人大主席一乡镇长一乡镇党委书记一县直某局局长。乡镇基层公务员的晋升一般是从最低到最高的整个过程。超过十次晋升后,需要20到30年。而且,大多数县乡基层公务员难以顺利晋升,更谈不上中共。顺利的道路,也是他们官职生涯的终点。基层公务员需要经过许多“等级”才能晋升到部门职位。这种制度的存在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基层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基层公务员生命价值的实现,容易造成“官僚主义”现象”。

(四)考核机制不合理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晋升的重要依据,公务员考核机制的合理性与基层公务员晋升考察的科学性密切相关。基层公务员考核包括多指标,多目的考核。到目前为止,中央没有统一的国家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中央组织部已发布相关指标,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尚未大规模实施。因此,基层公务员的考核方法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A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注意年终考核,忽略日常考核。由于普通考核的复杂性和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对基层公务员的考勤,绩效,休假,培训,时效性进行全面的记录和考核。然而,由于没有日常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日常评价只是正式的,很难遵守。这种现象也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对日常考核重视不够,没有将日常考核作为奖励或晋升考核标准。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虽然A市出台了一些基层公务员考核细则和标准,但不同乡镇不同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各部门和候选人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处于亏损状态。基层公务员在不同职能岗位工作,但我们没有明确区分不同岗位在评价标准上的差异。相反,我们制定了基本相同的标准和要求,但没有按照人们的意愿实施政策。
评价程序不规范。测评先由个别干部进行,再由负责人进行点评,最后全部投票。然而,在基层公务员考核实践中,个人工作报告程序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个人工作报告的参考价值相对较低。负责人往往以“成人之美”为思想,评论的评价过于简单随意,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考生的正确评价。此外,由于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基层公务员的评价容易出现偏差,缺乏科学性。
评价结果缺乏公平性。考核要综合考虑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不同的任务应该得到不同的权重或分数。最后,应将结果纳入总体考虑。然而,在基层公务员评价实践中,民主评价通常用于确定优秀候选人。这种方法必然导致拉票和“统一思维”。它看起来很民主,但实际上是武断的。因此,它通常是基于关系和印象。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