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悟空精神的重要性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6-07 15:40
一、引言
《西游记》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西天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从史实发展到神魔小说《西游记》,参与取经的主要人物由唐僧扩充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而故事的主人公,也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玄奘法师变成了神话英雄孙悟空。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英雄传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所以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以孙悟空为中心而展开的英雄传奇。通过他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途中表现出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顽强、聪明机智、正直无私、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乐观开朗、幽默诙谐,再加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除恶务尽,是妖必斗,斗则必胜,这一切使他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英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过去有的研究者曾把孙悟空的造反说成是现实生活中农民起义的反映,还说他后来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一路上斗妖斩魔,就像《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一样,是向统治阶级投降,投降后再去镇压别的农民起义队伍。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符合小说艺术描写的实际的
小说对孙悟空充满神奇色彩的出身的描写就是很有意义的。他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由于受到“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孕育而变成了一只猴子。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笔下,他是得自然之真气、由天地化育而成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命。在《西游记》里,孙悟空虽然是一个猴身,却是一个真人,一个为李贽所憧憬和呼唤的具有新的时代气息的真人。按上面我们所介绍的李贽的思想和说法,孙悟空就是一个保有生命原初状态的、具有纯真本性的大自然之子,一个没有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特别是假道学思想污染的真人。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典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孙悟空形象,决不是一个追求佛门正果的宗教徒,而是一个凝聚着我们民族精神精粹的神话英雄。本文将列举书中悟空的一些形象表现来展现悟空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表现
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出现标志着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正式定型,相对于之前传播的取经故事而言,《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作为取经故事中心人物的孙悟空又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即选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以世德堂本为底本的《西游记》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征。
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弟子,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而孙悟空一路上之所以能够降妖除魔、战胜困难,除了他的勇敢外,与他的胆识和智谋也是分不开的。
(一)勇往直前
孙悟空从生活在花果山时期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看见涧水奔流,众猴提议推选首个钻进水流中探源者为王时,孙悟空主动要求前去打探情况,与身边众猴沉默不做应答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孙悟空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势,凸显了孙悟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水帘洞中返回,将探知的情况回报给在外等候的众猴,孙悟空又带领大家--起前往水帘洞,在已知洞中环境的情况下,有些胆小的猴子还要犹豫-番才敢跳进去,对比之前孙悟空对洞内风险情况一无所知,却勇敢探寻的胆识,更加凸显了其敢为人先的气魄。
(二)才智过人
除了勇敢之外,孙悟空在很多地方也展现了出色的才智。第一,孙悟空具有领导、
组织才能。成为美猴王后,孙悟空将一群猴子分配到不同的职位,将花果山管理的井井有条,表现出出众的领袖气质。担任弼马温一职,孙悟空也是尽忠职守,手下官员各司其职,将天马养的肉肥膘满。作为领导者,孙悟空充分了解和利用各项力量,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第二,孙悟空在医术上也具有相应能力。在朱紫国为国王治病时,他通过悬丝诊脉的方式诊视国王的脉象,得出的症状均符合国王的病情,最后,孙悟空不仅了解国王的病症,对症下药治愈了国王的身体,还掌握了病因,帮助他彻底解决妖魔,救回金圣宫,从病根上完成对国王的救治。
孙悟空之所以被认为是英雄,不仅是因为他法力强大,面对困难顽强不屈,还因为他对待师父的真心,以及扶危救困的热心,以及面临困境时展现的积极态度,这些特点突出了他正义的形象,也使孙悟空的形象更加令人赞颂。
(三)真挚坦诚
孙悟空加入取经团队开始,一路降妖除魔,对于唐僧,他十分尽忠负责。如在观音禅院,孙悟空为找回锦斓袈裟,需要前往黑风山降伏黑熊怪时,他嘱咐寺中僧人要对唐僧和颜悦色,好好照顾,中途回来时,也不忘询问唐僧的情况。在高老庄,孙悟空需要暂时离开降伏猪八戒时,也是嘱咐高太公找寻几位德高望重之人与唐僧交谈,让自己能够安心捉妖降魔。唐僧在宝林寺借宿被拒后,忍气吞声,暗中抹泪,孙悟空见状后立刻询问情况,关心他是否受到打骂。
又如唐僧师徒因寇员外之死蒙冤入狱,见刺史下令对唐僧用刑,孙悟空心里慌乱,明知这是唐僧该有之难,却心有不忍,不愿让唐僧受苦。为此,孙悟空主动承担下莫须有的罪名,招认自己是贼头,一切行为与他人无关,以保护唐僧免受皮肉之苦。
孙悟空在被驱逐时请求唐僧原谅、不愿离开,这其中固然有希望最后能到西天、得正果的愿望,但是他对待师父的赤诚之心也十分明显,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在意唐僧的看法,甚至在被驱赶之后伤心诉苦了。
(四)扶危救困
西天取经路程艰险,路途中的妖魔鬼怪在给唐僧设置种种障碍的同时,也为周围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跟随唐僧取经的孙悟空,则为当地百姓重新恢复平静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路过陈家庄时,得知灵感大王把童男童女作为祭品后,孙悟空便变作陈关保的模样,又劝告猪八戒要救人患难,让八戒变作-秤金的模样,应付灵感大王,解除陈家的危难。借宿驼罗庄李家时,得知当地有妖为害,帮忙降妖,并将之视为积德之事
(五)武力高强、神通广大
唐僧西天取经中面对的磨难,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私自出关、途径沙:漠、遭遇强盜等,逐渐变成了沿途妖魔鬼怪设置的障碍,面对取经路上的重重困难,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得力助手才能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否则,他随时都有可能在危险的路途中丧命。然而,面对故事发展中不断升级的磨难、障碍,唐僧对抗妖魔的能力并未逐渐增强,在《西游记》中还多次出现了误中妖精圈套的情况。因此,孙悟空的出现是唐僧一路上击退妖魔、顺利取得真经的重要保障,孙悟空的法力也在取经故事的逐渐丰富中日趋强大。
孙悟空不平凡的出生,使其从一出世就具备了不平凡的能量,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以至于惊动了玉帝,之后又从须菩提祖师等处获得了神通,充分显示出他的自信,通过对文中孙悟空神通的梳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菩提祖师教导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以躲避三灾,孙悟空也时常发挥这项神通以达到自身的目的。首先,通过变化成不同的形态,起到了迷感对方的作用。比如天庭捉拿孙悟空,孙悟空就曾变作麻雀的模样立在树梢上,成功的迷惑了追捕他的天兵天将,使自己得以逃脱。为借芭蕉扇过火焰山,孙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模样,从铁山公主处成功骗取芭蕉扇以及芭蕉扇的使用方式。孙悟空与前来支援的众神的武器被妖怪的金钢琢套走,孙悟空变作麻苍蝇儿、促织儿,成功躲过妖怪的视线,进入洞中,将金箍棒以及被套走其它法宝全部取出。
其次,孙悟空也常常利用变化的方式打探或者传达信息。比如:唐僧被抓进黄风洞时,孙悟空苦于黄风怪使出的狂风不能营救出唐僧,为了打听唐僧的下落,他变身成一个花脚蚊虫,飞进黄风洞中,找到了被绑在定风桩上唐僧,嘱咐唐僧莫要慌张,又告知他当前捉妖的一些情况,向他传达了营救的信息,成功的安抚了唐僧慌张的情绪。
最后,孙悟空的变化之术,有时也为他战胜对方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如为让唐僧从金鼻白毛鼠处脱身,孙悟空变作红桃儿,趁妖精吞下时,进入妖精的肚子里,“便就轮拳跳脚,支架子,理四平,几乎把个皮袋儿捣破了。”"成功让妖精把唐僧送出洞外。虽然之后发生意外转折,唐僧又再次落入险境,但在当下,却让唐僧得以安全逃脱。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孙悟空变作蟭蟟虫,趁铁扇公主喝茶之际进入她肚中要求取得芭蕉扇的情节中。正是因为变化成其他适宜的形态,才让孙悟空有机会取得主动权,施展神通制伏敌人。
 
三、《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精神文化内涵
《西游记》是由吴承恩在继承前代取经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不免蕴含了时代特征和写作者吴承恩的思想意识,反映在孙悟空形象上,使之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勇于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和从叛逆走向皈依的思想内涵。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
吴承恩生活的明代中晚期在经济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传统手工业十分繁荣,城市商业也十分活跃,还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改变了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流通的逐渐频繁,明朝的城市也随之更加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需要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文化形态。在此背景下,世俗文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认可,其中神魔小说又以奇幻的情节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反映了人们对于超越生命极限的渴望。
在明朝三教合一、三教融通的宗教文化格局下,儒家伦理纲常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等影响了神魔小说的创作。同时,因为经济繁荣发展,商人财富不断增加,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促使文人土子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更为舒适的生活,文人士子改变以往轻视商人的态度,而表现出更为世俗化的特征,由此导致小说创作者的思维发生变化,内容上更加关注普通的市民形象,审美上更加追求阅读趣味。其中的一些小说创作者作为仕途失意的文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又有传统文人对于人生哲学的的思考。
受到思想解放浪潮的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方面表现为他对死亡的忧虑,希望摆脱“死亡”束缚,突破生命极限,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一直不断的积极追寻自我,肯定自我。
孙悟空意图跳出轮回,获得长生,并为此付出了行动,终于如愿以偿。同时,他也对建功立业怀有渴望之情,他希望声名远扬,重视自身名誉,也对取经正果心怀期待,在这些行为与想法背后,是孙悟空强烈生命意识的展现
(二)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明代社会的巨大的思想浪潮,不仅宣扬个体的独立价值,还有一些思想家如李贽也在宣扬平等的思想。在李贽看来,圣人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作为一个人,他们的生活也是要建立在衣食住行这样正常的物质需求上的,他们也具有私心,也要面对外界名利的诱惑,甚至对于这些私心有着清醒的认识。所谓“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是非标准,我们不需要把孔子的言行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也不需要把他们的地位看得如此高高在上,从本质上来说圣人和普通人是平等的。在当时思想解放浪潮的影响下,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不仅神通广大,有很强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而且还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这一点在大闹天宫时有表现,在取经故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他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使其英雄形象更加光辉。
(三)敢于斗争、追求自由
孙悟空对取经,对取经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危险,始终都充满胜利的信心,毫不动摇和退缩。乐观主义是他生活的基调,也是他斗争事业(对孙悟空来说,斗争确实已经成为他的人生事业)的基调。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斗争性格与佛教教义的矛盾冲突。孙悟空到西天取得真经后,虽然也成了佛,但却是“斗战胜佛”,斗争性是他思想性格的主要特色。他虽然皈依佛门,但小说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虔诚的宗教徒,这个人物不仅不信守佛教的教义,相反却对佛教的教条进行了大胆的嘲笑和批判。佛教徒劝善惩恶,以慈悲为本,这些基本的信条,在唐僧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口口声声宣扬“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说什么“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犹有余”,问题是他不辨邪正,把同妖怪作斗争也看作是作恶。因此,一路上唐僧所宣扬的佛教教义,竟成了孙悟空同妖怪作斗争的严重障碍。只要孙悟空斩妖除怪,他就认为是“不遵善道”,是“作恶”,就反对,甚至念紧箍咒来惩罚孙悟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孙悟空同妖魔作斗争的过程,也同时是跟唐僧所宣扬的佛教教条作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对佛教教条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过程。
(四)嫉恶如仇、是非分明
孙悟空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是非善恶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在这方面,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不明的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认识妖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憎感情无比分明。对残害人民的妖魔刻骨仇恨,除恶务尽;而对被残害的人则扶危济困,救人救彻。他一路上上斩妖斗魔,固然是为了克服取经路上的重重阻碍,保护唐僧能顺利通行,到西天完成取经的任务。但也常常主动出击,完全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除害的一片侠义心肠。
他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大多是既想吃唐僧肉,危害他们的取经事业,又同时是残害人民的。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地便将那些妖怪同现实生活中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联系起来,看作是他们的化身。这样,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除了具有为实现一个崇高目的而斗争的意义外,就还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正义性质。这也是这个形象博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美的重要原因
他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大多是既想吃唐僧肉,危害他们的取经事业,又同时是残害人民的。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地便将那些妖怪同现实生活中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联系起来,看作是他们的化身。这样,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除了具有为实现一个崇高目的而斗争的意义外,就还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正义性质。这也是这个形象博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美的重要原因。
以上谈到的孙悟空的思想品格中也有与封建时代广大被压迫人民,也包括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相通之处。如前面分析的不怕艰险、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扶危济困、除恶务尽的思想品德等,都是很接近于《水浒传》中反压迫的英雄人物,特别是接近于那位主动向压迫者进攻的鲁智深的。这都表明,孙悟空的形象是植根于历史生活和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