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社会学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6 17:27

(一) 完善教师分工, 增强教师专业特质

  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制度、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与社会相联系, 受社会所制约。完善教师分工, 促进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各司其职, 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同时, 教师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要强调稳定, 这依赖于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的整体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能将教师成员融合起来, 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师职业具有与其他职业不一样的性质, 具备独特的专业要求、专业能力和专业特征, 并且有专门的职业培养机构。因而教师要想在专业发展方面获得不断提升, 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必要的专业能力以及心智层面的知识系统, 增强并充分发挥教师独特的专业特质。

  (二) 发展专业智慧, 提高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 还需要一直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情意, 发展专业智慧, 从外在的教学行为发展到通过内在情意发展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达到教师专业综合性发展。因此, 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一些固有思想的影响, 提升自身专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专业意志。教师要关注学生本身,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只有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关注它、探究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心学生的生活, 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这样, 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信任教师, 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

  (三) 不断反思提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建构符号的意义, 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复杂多变、高度综合的实践活动, 仅凭借教师外在的技术性知识是很难完成的, 教师还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思想。这里的反思更是一种理念层面上的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可以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践与自身进行反思, 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长此以往,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教学中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就能形成一种反思性的实践品质, 有助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教育感悟而获得的, 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四) 加强课堂互动,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改变那些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是课堂实践。课堂具有生命性、互动性、生活性、生长性等重要特征。课堂是教育之核, 是实施教育影响的时间场。课堂是教师的田野, 是教师可把握的当下, 教师角色的塑造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师不只承担着教学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育人,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因此,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用情感带动学生, 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产生互动状态, 交换彼此经验、想法, 探索更合适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努力创设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 社会学理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立场, 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社会学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是一个自我意识、自我启蒙、自我反思、自我推动、自我完善的反复推进的过程, 教师自我价值的认可得以彰显;同样也是整体与互动的专业发展, 教师具有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职责, 教师专业特质在互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当然,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社会学理论蕴含的对人的可能性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对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张雅楠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教”与“研”结合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为例

  苏霍姆林斯基是扎根中小学进行教育研究的伟大典范, 他坚持让教育实践和研究专注于教育人本身并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主张教师应该成为教育者与研究者。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将“教”与“研”结合, 能够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教”与“研”结合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关注学生, 对学生进行细微观察与思考;要专注师生自我教育;坚信自己的教育信条。通过“教”与“研”的结合,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与“研”结合需要教师关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融入对学生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教育研究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

  (一) 教育实践应对学生进行细微观察和思考

  教育过程并非只是知识传授—接收过程, 真正的教育应该融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的细微观察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作, 是对学生的情感、感受力、观察力的提升。在他的着作中经常用到“细微”“精细”等词语。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活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就是“细致入微地深入洞察那些正在认识着世界并在其中确立着自我的青少年的内心奥秘”。 (引自: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第一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4页) , 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对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进行思考。思考知识意味着要预料到, 教师教的每一条知识原理将触及学生心灵的哪些角落, 将使学生产生哪些想法和疑问。这样的思考意味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 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实践要善于观察, 留心学生细腻的情感, 旨在了解学生, 唤起学生良心和道德情感的自觉。“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接合点, 是对学校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各条线索的集结点。”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3年出版第44页) 苏霍姆林斯基对事关学生的每一件小事都要思考, 他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让时时、事事、处处是教育的契机与场域, 让学校教育成为学生生活、人生、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人格教育。因此, 教师要真正地做教育就应在实践中进行细微的观察。教育工作无小事, 只要留心, 就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看到教育问题所在, 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 教育研究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育研究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 明确其发展性需要。具体而言, “老师应当深刻地了解儿童的愿望、志向的逻辑, 及其与真正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相互联系。决不能不去考虑孩子想去做那些不允许做、被禁止做的事。”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77页)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自身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为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和策略。这些建议最大的特点是遵从学生的需要, 站在学生立场来分析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 从中看到据此进行引导和教育能够切实增强学校教育的实效。

  此外, 他认为在真正的教育者众多品质中, 占首要地位的品质就是深知学生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建议教师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质之外, 还固有特殊的、不重复他人的个人特征。他认为,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 ‘五分’是成就的标志, 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页) 在教学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分组教学、“两套大纲”、个别谈话等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将教育纳入学生个人系统来考量, 做学生需要的教育, 这为在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教师能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实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 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技巧和专业能力。

  二、“教”与“研”结合要专注于师生的自我发展

  教育实践与研究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学生观与教师观。强调教育既要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与发展, 也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一) 教育实践要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对“教育应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深入思考, 最终得出, 教育需要培养真正的人。这种人应该是“具有内在良好教养, 这种教养需基于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和主动的自我教育;这种人应该是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充实的保证, 作为公民教育的根基;这种人应该是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 不是要求学生各个方面都发展, 而是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 (引自:张雅楠发表在《中国德育》2018年第14期《培养真正的人———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 在教育实践中, 苏霍姆林斯基与学生身体力行, 躬行实践, 不去空谈道理, 而是与学生一道用实践践行教育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中注入了对学生自我成长最真切的关心, 相比传授知识来说, 他更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 并认为这是培养真正的人所必需的内在支撑。他说:“在我看来, 教师对少年内在精神世界的漠不关心, 这是最可怕、最危险的。”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11页) 真正的教育就在于, 要使青少年在认识道德美、善良、正义的同时开始看清自己, 开始用最高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 要自己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缺点?人们对我的看法如何?”可以说, 源于学生内在的诸如此般的自我教育与成长能够生成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 作为教育者应该追及问题的根源, 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最大可能, 这是学校教育发挥最大实效之根本所在, 也是教育实践应有之内容,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必有之义。

  (二) 教育研究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过程永远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首先要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取决于教师的热忱和关切、榜样和信念。教师的仁慈 (恰恰是仁慈, 而非自由放任或过于苛求) , 这不仅是沟通学生的心灵, 而且是沟通学生的理智的渠道。教育研究是多方面的, 不仅要研究受教育者, 而且也要对教育者自身进行研究, 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寻找改进教育的优化策略。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研究中, 他强调教师的自我学习, 鼓励教师多读书。以教师备课为例, 一天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结下终身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如果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么就要读学术着作。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 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 不断地补充知识。人们常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若想真正做好教育, 教师就应该随时更新自己, 端正自己对待自己职责内的事情, 注重专业发展。除却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作为教育者, 还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信条。

  三、“教”与“研”结合要求教师坚信教育信条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证实, 源于国家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将是教师坚定不移实现教育理想的教育信条。教师在坚信教育信条的同时, 要注意在继承中忠于自身实践。

  (一) “教”与“研”结合需要教师坚信国家情怀为自己的教育信条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信念的基础及其思想和观点的活力源泉,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教养的教学理论。因此, 不难理解他的教育实践中充满浓郁的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以及对破坏民族国家敌人的警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未来的母亲和未来的父亲, 是学校伦理学最鲜明的一个侧面。“我们在培养母亲和父亲的同时, 又为未来一代的可教育性奠定了基础, 毫不夸张地说, 这是社会进步和道德进步的一种条件。”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1页) 无论是教育实践还是研究, 教师都应有一种源于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谨慎、尽责。唯有这种责任感与义务感, 教师才能不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懈怠, 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让自己面临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时充满更多的精力和激情。

  (二) “教”与“研”结合要在继承中忠于自身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工作和研究, 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忠诚落实, 也是对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探究教育现象、揭示基本规律时, 不仅立足于理论而且忠于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教育真谛。

  他的教育理论基于其教育实践, 正是有别于一般教育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因此才成就了其伟大的教育思想, 最终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独特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鲜明地体现在其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着作中。在这些着作中, 其教育理论都配有生动的学生案例, 由此可以看到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教师, 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还应立足于自身实践, 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之道, 并在“教”与“研”的结合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杨雪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吴雪松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合理职业知识结构的需求, 是教师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教师理应借助信息技术, 更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和实现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一是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 这种理解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另一种理解, 可以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 (引自:钟秉林《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98页) 总之,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 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信念的增强、专业情感和专业意志的升华等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其中, 职前教育主要探讨包括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在内的教师教育机构自身人才培养如何回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职后教育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修和研究,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更新知识内容。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教师更要掌握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走在专业知识发展的最前沿。

  (二) 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能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出现、各种学习和教学软件以及网络平台的开发和使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使其学习更加灵活。同时, 信息技术也能够保障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交流性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询网络资源, 能够利用QQ、E-mail、Blog、Wechat等交流工具与同行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在交流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还可以依托远程教育, 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网络课程, 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职后专业学习和提高, 进行教学交流、接受教育培训,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和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工作, 还有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教育论坛, 通过建立专门的教师交流群, 如QQ群、微信群等形式组织研究和学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是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当然, 信息技术也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 将信息技术融合在教学设计中, 才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实施教学活动, 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有效进行。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高校外语教学中, 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给出的音频、视频、电子教材或者共享开放网络资源地址等数字化学习材料, 自主学习课程内容, 然后在课堂上参与由教师组织的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 从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引自:徐家玉《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134页) 翻转课堂利用云课程等媒介展开教学, 从先教授后学习转为先学习后教授, 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由教师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讲授, 学生在课后和作业中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一种具有明确单一目标、短小内容、主题集中, 并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主要用于教学和学习的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微课采用视频的形式呈现教学过程, 视频是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微课教学是建立在微课平台的共享性和技术性的基础之上的。慕课是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的演变, 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是一种在线课程开放模式。慕课将课程发布到互联网上, 供有兴趣的学习者学习, 目的是扩大知识传播。慕课具有资源丰富、互动性强、形式新颖、名师教育、免费教学等特点。例如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给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有利于语言学习, 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本应兼具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研究者等角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人格的培养者和塑造者, 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视野, 而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所难以完成的。 (引自:旬渊《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78页)

  其次, 信息技术的过分应用也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如高校外语教学中使用的那些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依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而这些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 若缺乏教师必要的监督则容易对那些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学习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 若过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学习则容易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遇到困难也很难及时得到教师指导。这样, 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教师专业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