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古镇保护与发展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20 14:02
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古镇保护与发展
摘要
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古镇,群星般的古镇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悠久历史的象征,同时也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古镇要保护却苦于资金不足,同时却又害怕开发会对古镇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其实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关系。只是需要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笔者认为“保护第一,适度、有序开发”是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想。本文首先通过搜集大量关于山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的文献资料,参考前人研究防法和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适合本地区保护和发展的理论,以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古镇为例,深入古镇当中,以点带面,对山西边塞古镇的保护提出有效建议,对保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积极意义。
关健词: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古镇;古镇保护与发展
 
Abstract
TherearealargenumberofancienttownsinChinaThestar-likeancienttownsarethesymbolofthelonghistoryoftheChinesenationforthousandsofyears,andalsoatreasureleftbytheancestorsHowever,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ancienttownsisaproblemthatmustbefacedwithbutisdifficulttosolveThetownsuffersfromalackoffundstoprotectit,butfearsthatdevelopmentwillcauseconstructivedamageInfact,the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ofancienttownsareanorganicrelationshipthatcomplementeachotherandbringoutthebestineachotherWejustneedtofindagoodbalancebetween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theancienttownTheauthorbelievesthat"protectionfirst,moderateandorderlydevelopment"isthebasicideaofancienttow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Inthispaper,firstofall,bycollectingalargenumberof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townprotectiondevelopmentofshanxi'sliterature,referencepredecessors'researchmethodandresearchresults,issuitablefor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thetheory,theregiondaynewforttowntowncountyinShanxiProvinceasanexample,in-depthtown,topointwithsurface,theprotectionofthefrontiertownofshanxieffectiveSuggestions,forthe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tow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ourcountryhaspositivesignificance
Keywords:tianzhencounty,ShanxiProvince;Xinpingbaoancienttow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ancienttowns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小城镇的自然地貌、风俗文化、民族特点、经济水平都差别较大,形成各具特点的城镇特色。而历史文化名镇是一个地区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良好的历史文化名镇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地处偏远地区的文化名镇以当地居民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为研究当地历史和民俗文化提供便捷。但在当前古镇的保护和经济开发之间存在矛盾,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古镇,并且是当地的居民过上更好地生活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山西省作为文物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公布以来,山西省共有8座古镇入选,分别是静升镇、碛口镇、汾城镇、娘子关镇、大阳镇、新平堡镇、润城镇和周村镇。在山西省入选的国家历史文化古镇中,新平堡镇位于古都大同,西邻内蒙古兴和县,北傍西洋河,东面是西洋河堡,向南翻过山是瓦窑口堡。新平堡原是明大同镇的军堡。明代沿长城修建的城堡不计其数,主要作屯军之所,但部分城堡军民混居,天镇新平堡即是最典型的一个。
研究以新平堡镇为例的历史文化名镇,目的是以新平堡镇作为文化遗产,对新平堡镇日后的发展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目前对新平堡镇的关注大多放在历史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民俗生活这些方面,很少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本文是从这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镇补充和研究,以点带面,对山西边塞古镇的保护提出有效建议,对保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思路、理论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搜集大量关于山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的文献资料,参考前人研究防法和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适合本地区保护和发展的理论。然后深入古镇当中,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沟通,包括对新平堡镇历史遗迹,古建筑的拍摄,与居民了解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对新平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文通过对新平堡空间特点与保护现状及现存问题等分析,并结合新平堡镇的特殊性来分析新平堡镇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方法。目的使新平堡镇能够得到保护与传承,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视,并思考怎么样更好地保护完善,并使古镇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更加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延续古镇发展活力。
2相关理论
(1)古镇的定义
古镇,一般是指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所有古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具有古建筑和独特风情的少数民族村寨。部分学者还把“古镇”定义为:主要指18世纪以前己发展起来并保存当时风貌的,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有一定规模的。具有军事、行政管理、或者商业职能的人类集聚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江南古镇”的定义为“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集聚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是江南水乡水域的集中体现”。2002年再次修订《文物保护法》时,明确的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历史文化名镇的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1)古镇保护的概念
保护的概念己从文物建筑的保存向保护建筑群体和历史古城的整体环境的方向转化,保护的含义已扩展为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对于古镇文化保护的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沙内罗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中提出了古镇等历史景观与文化保护相关的内涵,即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
在1994年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之上,日本奈良上指出“保护指所有的设计与操作,包括对遗产的理解、了解其历史和含义、保证真实体的安全、以及必要的展示、修复与改进”。
参照中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保护”一般指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
(3)古镇保护的内容
1)存在环境
存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山脉、溪流、绿化、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历史环境包括传统风水环境、堪舆学特征、群落格局、空间肌理关系、空间组织特色等。
2)历史载体
历史载体一般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迹和遗址。如门楼、庙宇、古井、沟渠、池塘、古树、碑刻题记、桥梁等。
3)文化内涵a
文化内涵一般包括历史人物、民俗文化、祭祀礼制、风俗节庆、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文献记载、历史沿革、重大事件等。
3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搜集大量关于山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的文献资料,参考前人研究防法和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适合本地区保护和发展的理论。
(2)实地调研法
深入古镇当中,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沟通,包括对新平堡镇历史遗迹,古建筑的拍摄,与居民了解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对新平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
1通过翻阅资料与现场调研,概况出新平堡镇作为历史边塞古堡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建筑特点。
2通过对新平堡镇现状的调研,发现新平堡镇保护中现存的问题,并通过调研和整理的数据,挖掘新平堡镇的保护措施,同时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为新平堡镇乃至边塞古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古镇概况
新平堡镇位于山西省北端,晋冀蒙三省交界处,西北依山与内蒙古兴和县接壤,东南隔河与河北省怀安县相望,丘山连绵起伏,环境清新宜人,文化底蕴深厚,古迹遗址众多,景观苍旷雄美;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旅游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新平堡镇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新平堡镇属于周朝和赵国,周朝曾设“燕陵城”,秦朝设“燕陵县”,西汉时设“燕陵乡”,东汉时改为“燕陵乡”,直到明代,燕陵地名才更名为新平堡。因为它位于防御要塞,历朝历代在新平堡建有大规模军事设施,目前,赵,汉,北魏,明代长城仍在50公里以内,其中以明代长城居多,古堡、边墩、烽台、敌楼、控军台、炮台等遗址保存完好,居山西省首位;因此,新平堡已成为山西省古军事防御设施博物馆。
新平堡历史上多以屯兵制驻军,也叫做屯垦戍边制,即守边军士,在生产财产和同时支付价值的同时,所有的收益都被支付军饷费用,朝廷可以免税,正如诗人所描述的那样,“市罢台空屯种急,免从御府呼金钱”。由于兵员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这个斗大孤城中姓氏就多达100多个,其中国内极为少见的善、苍、富、底、原、仲、郎等姓氏这里都有,可见当年屯垦成也将士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景象,见证了中华和谐大家庭的兴盛与长远。
改革开放后,镇政府对古长城、古墩台加强了保护和开发,规划了以新平堡为核心,建立长城古堡考古旅游区,以西洋河水库汉墓群为中心的塞上风光游,推出赛马射猎、风味饮食、天湖击水等自助游项目。
(一)新平堡镇地理环境
新平堡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村堡合一,由军事重地、商贸集散中心和民居形成,占地面积907亩,为典型“两山夹一川”地形,主要为山区。新平堡周长3000多米,高9米,北,东两扇门,北叫新远门,东叫拱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堡内四大街、八小巷,纵横交错,布局规整。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票号遍布世界各地。在新平古镇,有许多商店和商人。现堡内传统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保存较为完整的有玉皇阁、镇虏门、府衙和部分民居等。各地精美的砖雕、木雕、雕花门窗、檐前雨棚、墩石,成为新平堡传统建筑文化的载体。
1自然环境
新平城堡镇位于山西省北端,位于山西、河北和三省(区)交界处。西、北依山与内蒙古兴和县接壤,东边隔河与河北省怀安县相望,曲家湾镇南临县城,素有“三省鸡鸣”之称。
新平堡属于平川中温半干旱区,年平均的降水量为410毫米,5厘米日均地温≥10℃,初日4月24日,终日10月3日,积温3100℃。日平均气温大于0℃时,初日3月25日,终日11月6日,积温3200℃;日平均气温大于5℃时,初日4月11日,终日11月21日,积温3176℃;日平均气温大于10℃,初日4月29日,终日9月28日,积温2807℃。无霜期有123天。主要灾害性天气为秋旱、秋霜冻。
新平堡村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总国土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1100米以上。新平堡位于双山山脉(属阴山山系),介于双山和馒头山之间,其中,双山位于新平尔村北55公里,东西走向,海拔1720米,相对高度为570米,是天镇和兴和县的界山,馒头山位于十六墩村北5公里,东西走向,海拔1714米,相对高度为464米。新平堡地处西洋河南岸,为洪积扇区,面坡临河。
新平堡境内现存长城有三部分,汉长城、北魏长城以及明长城。明长城全长685公里,现保存完整的墙体335公里,墙体多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呈梯形,一般高6至10米,宽5至8米,每隔1华里置一烽火台,台高15米左右。
新平堡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总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土壤质量不高,为砂质土和砂壤土。西洋河发源于内蒙古,从市中心缓缓流入河北省的西洋河水库。新平堡镇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60℃,无霜期100~115天,有效积温≥10℃为2300℃。年降水为350—400毫米,降水集中在6月,7月和8月。由于气候的独特性,农作物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谷子,谷子,大豆,油菜籽,亚麻等,一些山区还种植了少量的裸燕麦。新平堡镇交通发达,马路,柴黄路横贯全镇,东有110国道,距丹拉高速公路入口处不到30公里。
2人文环境
新平堡镇位于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它是历史上著名的边境城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迹遗址资源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为代郡延陵,北魏称倚城。到了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因与蒙古战争频繁,修长城扩堡寨,设新平路分守参将,隶属于大同镇。明代嘉庆三十年(1551年)三月,马市于十一月开市,闭市。隆庆四年(1570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新平堡向西一里路的马市口和蒙古恢复贸易。蒙古商人以牛、马、毛皮、金银换取明朝商贩的布匹、丝绸、茶叶等物。新平堡先后设有东马市和西马市。这里不仅仅是明朝与蒙古发生战争和军事冲突的地方,也是相互贸易的场所。
新平堡镇因军而建,因商而显,走在新平堡镇的街道上,有繁华的现代集镇,也有那种铁马的骆驼铃隐隐叹息。新平堡镇的长城包括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明长城,古堡,边墩,凤墩,炮台等。无论哪个季节,摄影爱好者都能在此拍摄出最美的长城图片。新平堡不仅是一座要塞,也是边境贸易的大本营。现存的玉皇阁,总兵府、古民居等大量古建筑。千百年来新平堡镇这片土地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等民族混居之地,造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都留下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痕迹,形成了该镇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和孕育了丰富的边塞风情和独特的边塞民族文化。新平堡镇因为有军队而显赫,但因为生意兴隆,一直有“茶马古道”的称号。晋,冀,蒙三省(自治区)处于商贸通道的交汇点,发达的商贸业已成为其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新平埔最值得骄傲的历史是它曾经有一个繁荣的生意。明代隆庆年间,西马市建立,农历七月初三至十四日为西马市贸易日。这是明代的“民族”贸易,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广交会”。平遥古城素有晋商之乡之称,新平堡又称晋商之乡,位于晋北三省交界地区的商业中心。这里的大商人虽然不如日升昌的老板有名,但也可以说是富人。他们曾经在二连浩特,俄罗斯等地开过店。现在,新平堡镇北街还是一条商业街。这条街只有两步宽,但两边都有许多商店,而且货物齐全。沿街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默默诉说着昨天的历史,镇上100多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颇具特色,讲述着过去的繁华,为难得的精致民居建筑。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都有一个物资交流会,围绕河北,蒙古族村民纷纷来到市场,非常热闹。
(二)新平堡镇域长城、古堡及马市口
1明长城遗址
古代赵长城遗址主要分布在新平堡镇,全长约1000m,其中保存有600m。汉代长城遗存约5000米,其中保存了1000米。明代长城遗址位于新平埔区,全长685km,由山地土,石,土构成,现存较完整的墙体335km。
新平城堡有三部分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和长城长城全长685公里,围墙全长335公里,围墙为多土结构,山区的土石方采用梯形,一般高6至10,宽5至8米,每隔1华里置一烽火台,台高15米左右。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并不叫“长城”,而是叫“边城”。“河东墙”始建于明代成华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恒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1公里的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经盐池县,至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城堡,全长约400公里,每150米设一个墩台。长城有三英尺高,两英尺宽。墙上的那条路很宽,五匹马可以并排走。一年四季,守卫和巡逻的士兵沿着长城顶端的道路行进,军需供应在顶端。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张震树和王勋先后在城墙外挖了44000多个“针”形洞,以防敌人靠近城墙。红山城堡的面积,沟深和沟宽都是两丈,所以长城也被称为“深谷堡垒”。宁夏有150座这样的城堡。在古城三万分一米,一万五千分一米的城堡里,城堡区也有灯塔,沿着主干道或长城沿线,每隔一定距离就建一座灯塔,将边疆与大陆相连。红山城堡距水洞沟3公里,占地20多公顷。据史料记载,红山城堡有一名伦理官,235名伦理兵守卫着遗址,同时,与其他军营的交接队伍也很长。
2四座古堡
新平堡镇域范围内有新平堡、平远堡、保平堡、桦门堡四大古堡。其中新平堡保存相对完整,古堡的整体格局、肌理目前基本尚存,堡内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传统古建院落,十字街中心有保存完好的镇边楼,古堡东门基本尚存。其余三个古堡除桦门堡外,另外两个均已成遗址。
新平堡周围的四座古长城遗址贯穿全镇,四座军事城堡从北向南回荡。新平堡,保平堡,华门堡,平原堡是天镇镇北端防御体系的重点。就像同一个大家庭的四个兄弟一样,他们与平川,高山并肩而行,承担着不同的防御任务。新平宝市北,东两门,北称鲁城门;东说要去接门。城门位于文昌阁的东南角。城市的布局以主干道交叉街道和南北纵横十六条街道为主,是长城城堡的典型布局,它既方便出行,又考虑到军事行动的需要。虽然现如今大部分城堡的墙壁都被人类毁坏了,剩下的夯土墙和城堡建筑的规模仍然可见。
3马市口
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朝廷在大同胜利口,新平,寿口三堡开设了马市;新平堡有两个城市:东马市(平原头)和西马市(古城村)。这不仅是明朝与蒙古部落作战的战场,也是汉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所以通称为马市。
新平堡镇西马市口村为西马市遗址所在地,西与内蒙古兴和县古城村毗连,为晋蒙界村之一。明隆庆五年(1571年)筑土堡,开南门、北门。隆庆六年(1572年)后,是堡为马市贸易场所。现为新平堡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不久建宣威楼,宴赐部落酋长,至清末建有关帝庙、乐楼、宣威楼等3处公益建筑。明设千总,兼理屯政。清设千总,兼民事管理。民国年间为新平堡属村之一,设1闾,有闾长1人,村副1人,共主村事。民国26年(1937年)后,村内设伪闾公馆,伪闾长1人,村副1人。民国32年(1943年)传入一贯道。民国34年(1945年)10月后随新平堡共产党农会搞“二五”减租减息,清算斗争。民国35年(1946年)土地改革,分土地没人敢要。
 
三、新平堡古镇保护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现状
1明长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新平堡镇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省市连通冀蒙、与京津对接的战略支点,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全乡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耕地337万亩,辖22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5554户、14008人。2012年山西新平堡镇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山西省农业厅评为省第二批美丽宜居乡村;2016年被山西省文明办评为2015年度山西省文明村镇。
随着张家口冬奥会的临近,大张高铁的开工建设,天镇将进入高铁时代,进一步拉近新平堡与京津的时空距离,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圈和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去年国家沙漠公园获准立项,将进一步促进新平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说,新平堡区位优势正在放大,发展势能正在积聚。“新平堡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历史,没厂没矿没污染,2013年被山西省旅游局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同市旅游局副局长刘义山介绍说:“天蓝、林绿、山青、水净的优美环境是新平堡的重要优势,苍凉边关、古朴长城、宁静古堡、优美边塞交错的景观是新平堡的突出特色,军屯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互融的边塞文化是新平堡的鲜明特点。”
据介绍,为了充分发挥新平堡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当地注册了旅游合作社,规划了旅游线路,开办了农家客栈,培训了乡村导游,开发了本地旅游特产,提升了旅游服务接待水平。还承办了XCR国际自行车越野赛、千人徒步长城行等大型赛事。现在来新平堡考察、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开发商投资的意向越来越浓。
2明长城古镇沿线的产业开发
虽然长城是一个“廊道”,当它与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就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开放系统。“明长城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就是以明长城为轴线,以明长城所处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明长城串连起的城市和乡村聚落为重点,实现对明长城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明长城所在区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新平堡镇整体环境破坏
这座古城的建筑物破旧不堪,居住环境很差。古镇民居大多建于明清经济繁荣时期,大多破旧不堪。由于新平堡古镇沿河岸分布,一些房屋被洪水冲毁。此外,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造成严重的虫蚀和腐蚀,导致房屋质量低下。房屋的毁坏大大减少了房屋的实际可用面积,大多数房屋深度大,照明和通风条件差,黑暗潮湿,生活条件差。有的房屋年久失修,居民自行改造,如换梁,铺地等,也对古镇的风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的需要,街巷及建筑原有功能发生了改变,新建筑的插建等问题使古村镇原有的空间形态、街巷格局发生变化,周围环境风貌遭到较大破坏。一些历史建筑破损严重,为古村镇实施技术保护方案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年重大的水灾,新平堡古镇遭到大水与泥石流的冲击,部分古民居、古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 新平堡镇地处边塞,知名度低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古村镇,由于地域特征鲜明,皆因明长城而兴衰,明长城沿线的堡寨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和地理上具有相互影响和互为关系的作用。明长城沿线的每一个堡寨都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不是保护好一个或者几个堡寨就可以的。而目前明长城沿线的各省区针对明长城的保护各自为政,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和明长城资源大省,尚未对明长城沿线进行整体保护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大部分游离于保护名录之外,迄今可纳入保护规划的堡寨屈指可数。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上,军事要塞是与周围的明长城及其附属设施没有联系的孤立的个人(烽燧、墩台和驿站)及其他堡寨产生密切的空间关联。
在自然地理位置上,山西的明代长城位于山西与蒙古国的交界处,是山西的北界,而内长城则是山西北部的高山峡谷区。在经济地理区位上,明长城属于交通不发达地区,偏离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即使在山西省也是经济发展的“冷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变革相对缓慢,由于交通状况的变化和对外交往方式的改变,一些地区失去了其重要地位,在空间上被边缘化。由于大量的军事堡寨位于高山峡谷或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中,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相当困难,需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3新平堡镇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镇格局类似,千镇一面
近年来国家对村镇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加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古镇开发变成了我国城镇体系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已有一部分开发比较成功的古镇,如周庄、湘西凤凰古镇等地。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遗产流失、古镇格局类似等问题。因为新开发的古镇会或多或少的模仿以前成功的案例,按照成功古镇的模式来开发,而没有从自身情况出发,寻找自己的特色,从而造成新开发的古镇与之前的格局类似,出现千镇一面的结果。
(2)旅游配套设施
在古镇保护的同时,古镇缺乏配套的旅游设施,游客在古镇内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古镇缺乏配套的住宿、餐饮等配套设置,游客来古镇旅游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宿与餐饮。同时,旅游项目较为单一,目前古镇仅有观光式旅游,缺乏体验式旅游,游客在观光后就会离开古镇,对古镇的经济贡献较小。同时,古镇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三)原因分析
1管理和规划不到位
古镇民居的珍贵价值不仅体现在古镇民居的历史艺术价值上,而且体现在古镇最真实居民的乡土生活和历史生活中。古镇的保护,“要强调保护的原则,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尽可能保持古镇的真实性,必要时可以对古镇的文化保护建筑进行一些改造,其中有的可以保留古镇的风貌,每个地方不应该只留下”一点“,而应该整体保护。”物业管理是保护古民居最直接,最基本的实施者。
新平堡古镇古民居物业管理处于薄弱环节,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古镇核心区的旧房属于公共住宅,质量差,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是危房。基础设施薄弱,私自在住宅内安装电表,严重非法用电,带来安全隐患;古镇没有管道和设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影响古镇河流水质。家用燃料主要采用罐式液化石油气,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另外在实际修缮过程中,修缮方式不同导致难度加大。古镇保护以保护古建筑风貌为主,由古建筑修缮资质的企业进行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故。但负责居民区地物业公司对公房修繕则以解决居民问题为主,利用现代材料及现代工艺,虽解决了民生问题,却破坏了古建筑风貌。
2缺乏资金和人才资源
中西部地区的古镇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古镇开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金短缺,地方政府对古镇开发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当地居民因经济来源的丧失而处于贫困状态,招商引资管理不善容易导致过度商业化和保护冲突。保护历史街区的资金匮乏,管理措施不到位,最困难的是资金筹集,政府无力承担房屋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而开发公司却因无法盈利而不愿关注。如何筹集历史街区保护资金,在我国尚不是一项完整有效的政策,资金短缺已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最大难题。
新平堡古镇旅游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建设资金不足,关键是“钱从何而来”,谁负责。一方面,古镇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属于国家,但另一方面,具体到单体建筑,大多为私人住宅,使用权属于居民,这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保护和开发主体不明;二是真实性问题与现代需求。由于古今旅游者需求的“双重性”,旅游者在游玩,购物,娱乐时,都需要古镇原有的风貌和民俗。越原始,越正宗,越受欢迎,就越方便,越现代,越快捷地用于食品,住房,交通等旅游消费。如何平衡“古”与“今”的矛盾,使二者和谐相处,保护与发展同步,是古镇发展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也是古镇长期生存的关键。
3公众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其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状况良好,但由于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地方政府对古镇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缺乏针对古镇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而当地居民缺乏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古镇建筑,街道和小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古民居进行随意改造,盲人老化对建筑原有结构和风格的破坏,因自然灾害和破坏而考虑不到用瓷砖墙体,水泥屋顶等现代材料对古建筑进行适当的修补装饰,建筑的体积,色彩和高度不受控制,破坏了城镇的整体风貌。
 
四、新平堡古镇的保护及发展构想
(一)发展优势
1新平堡镇入选“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是一个战争史悠久的地方,防御工事众多。现在,战事虽已平息,但许多昔日的要塞,虽历经沧桑,却默默地守住了历史,或以浓重的地方口音唱著过去的歌。城堡的残骸讲述了战争年代的故事,风化的城墙讲述了过去繁荣的故事。这些聚落大多靠近长城的边界,高墙和厚厚的城门构成了一个封闭的防御体系,因地制宜地构成了居住与防卫合二为一的聚落形式,印证了那个灾祸不断的历史,为我国传统的防御性聚落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位于大同市天镇县东北端的新平堡镇就是这样一个防御性的堡垒聚落。新平堡位于山西省,河北省和蒙古省(自治区)的交界处。西、北隔长城与内蒙古兴和县相邻,东与河北省怀安县接壤,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因地处坦途要地,历朝历代在新平堡镇建有大规模军事设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2009年,新平堡被公布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又以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新平堡镇获国家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新平堡镇努力发展旅游业,修了标准很高的水泥路,规划修建了许多的仿古商铺、民宅,还修建了镇养老院等设施。
2人工环境特色:古堡林立的明代防军事重镇
新平堡的历史的的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场。“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是新平宝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由于它位于开阔的道路上的重要位置,历代王朝都在新平堡镇修建了大规模的军事设施。目前,境内有赵,汉,北魏,明代长城近50公里,其中以保存在全省前列的明代长城居多。。
新平堡镇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今属大同市天镇县。与河北、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所谓鸡鸣听三省。在古代因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壤,其历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代为战略要地。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为代郡延陵,北魏称倚城。自北齐以来,战事逐渐平息,一度被遗弃。新平堡镇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军队在此修建了一座堡垒,驻守在新平路,守卫长江九岸重镇大同的属下将军。由于与蒙古部族频繁交战,新平堡修建了长城,堡垒,并设立了新平路将军。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朝廷在大同胜利口,新平,寿口三堡开设了马市;新平堡有两个城市:东马市(平原头)和西马市(古城村)。这不仅是明朝与蒙古部落作战的战场,也是汉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所以它通常被称为马市。当时,新平堡驻军近千人,守卫18英里,26个码头,16座灯塔。朱熹,明代的祖先,在此地与瓦剌首领顺宁王马哈木决战。1558年因明朝实行闭关政策俺答汗率两万部众冲击边关,被视为铜墙铁壁的长城要塞突然变得不堪一击,自此,作为预警的狼烟再未点燃。
新平堡因军而显,因商而盛。堡内的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因为新平堡地位的重要与商业的繁华,造就了堡内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布局多为四合院,迎门有影壁,建筑屋面以卷棚式居多,有少量硬山式,外形朴素,高低有致,展现出建筑的等级地位和肌理构成。堡内宅院基本构成元素为正房、厢房、倒座、庭院等。通过基本元素的组合,庭院有三种类型。一是四合院纵向串接形成双向院落,院落间连有门;二是四合院横向平行连接,寻求较大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三是系列与组合的结合。新平堡民居庭院多呈“宫”、“口”形。院落空间界面以实心墙为主,顶部界面平缓,屋檐不远,符合北方建筑特点,建筑地基不高,一般只做1-2步,下沉的庭院地板与露天部分的垂直对应。增强了院落在垂直空间的轴心感。从安全防卫的角度来看,古代山西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这种特殊的条件,促使晋北堡寨式聚落中的住宅单位,也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而最明显、最直接的防御方式,则体现在每户院落的围合形式上。具体来讲,若以每个堡寨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外围防卫的城墙、护城河等元素就是防御构建;同理,以堡寨内每一个住宅院落作为研究对象,那么高大厚重的围墙或者房屋的外墙就成为满足安全感的需要,这种分层级的防御形式体现在生活的不同方面,由大到小、自上而下都充分体现了堡寨式聚落的防御性功能主体。然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宏观规划,仅仅是站在历史高度和军事高度的掌控,具体到每个堡寨、堡寨内的每处住宅单位,它们的布局、规划、形制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部分的个性给予新平堡的重要的构图语言。站在玉皇阁上,俯瞰着新平城堡,环顾四周,剩下的城堡,土坯裸露的城门,散落在灰色的瓦片下,显示出新平城堡曾经是一座军事城堡,但现在却是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此种蜕变成就了新平堡不言而喻的文化底蕴。
新平堡镇作为一个边境城镇,历史上驻军繁忙,江北江南军兵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大家庭,倍增。此后,商贸交流蓬勃发展,成为多民族,多姓氏社区的典型代表。新平堡镇现存的历史建筑除了传统古镇依存的公共建筑、除了普通的住宅外,它还有特殊的长城遗址和堡垒建筑。山西古代遗址遍布全镇,四座军事城堡呼应南北,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创造了独特的古代军事文化,边疆。新平堡镇的文化与民族文化。新平埔,宝平堡,华门堡,平原堡,以及天津北端防御系统的关键,四合一,是平川和山脉之间不可或缺的。然而,由于它们的位置不同,它们所承担的任务和它们所体现的功能也是不同的。新平堡是山西省东北角的门户。一旦遗失,大同市的安全将取决于整个地区的安全。
3 人文环境特色:多民族聚居的融合之地
千百年来新平堡镇这片土地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与其他民族的混居创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都留下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痕迹,形成了该镇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
新平堡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新平堡镇属于周代,战国时期属于赵国,又称燕陵城。秦朝曾设燕陵县,东汉改为燕陵乡,元朝属兴和路。明代属于大同市新平路镇,清初仍是大同市新平路镇治。清永正三年(1725年)属天镇县,驻军或大同镇直属中军驻军管辖。新平堡不仅是一座要塞,也是边境贸易的大本营,十分繁华。明代隆庆年间,西马市建在宝溪,农历七月初三至十四日,长城内外的物资进行交换,国家设立关税,成为明代的“国家级”贸易。明代开埠时,以白银购买马,安达等民族部落的粮食,布匹,茶叶等,但禁止销售铁器。这里的大商人也可以称得上有钱人,他们曾经开店到二连浩特,俄罗斯等地。这也是新平堡由军事堡垒变为民用堡垒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新平埔北街仍是一条商业街,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这里都会举行一次物资贸易会议。来自河北和蒙古各地的村民陆续来到集市,呈显出一派极其繁荣的景象。
(二)保护对策
1自然环境的保护
古镇的自然环境是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的支持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在古镇周围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同时古镇外环境也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提高整个古镇的旅游环境质量。新平堡古镇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山体:山体作为古镇外部视觉空间的背景,为了让山体成为古镇的良好背景而不至被破坏,保证各山头之间的景观视觉通廊,在新平堡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各山一定高程以上为禁止建设区,减少建筑对山体形成的破坏,对山体表面的植被加以保护和管理。
水系:在许多古代城镇环境调控中,水环境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水环境的质量差会严重的影响到古镇的生活质量和风貌质量。水环境的整治的内容包括恢复原有的水系结构、重新开挖被填塞的河道、疏通现有河流、整理河岸和整修河埠等。新平堡古镇的古河道在整治之前己经断流,前段为临时人工湖,后段被当做鱼塘使用,河水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古镇景观。通过年古镇环境的整治,对水体在原生形态和景观特性进行了保护。加强了新开挖的内河古河道两侧绿化环境整治,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建立了相应的滨河景观绿化带。一系列的整治之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山水型古镇。
植物:新平堡古镇内有数棵千年的古榕树,与周边建筑环境相结合,成为了街巷景观空间的标志物。同时也向人们彰显了古镇的千年魅影。
2历史环境的保护
对于保存现状的传统建筑物和局部己经改变的传统建筑物,在保留其现存的特征部分的基础上,以建筑原有的形式特点为依据,进行了整饰、更新和修复。对于新增的建筑,其建筑形式、色彩和风格与传统建筑统一,建筑体积不应太大,细部构件和装饰构件应以传统形式进行模仿,建筑采用坡屋顶、小青瓦、大挑檐等传统建筑形式。
新平堡古镇建筑的保护措施有保存、保护、更新、修葺等四种方案。新平堡老街两侧的所有传统廊道式民居,都是根据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进行整合的。建筑的体积、楼层的数量、屋顶的形式、立面的形式、装饰和颜色都严格符合古镇的传统风格,从而保证了古镇街区的整体风貌环境特色。
(1)历史建筑保护
在古镇当中集中体现了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就是古代建筑物以及各类文物,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是古镇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忆。所以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是古镇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必须保护维护好。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的建筑物,将采用维护整理措施,为保证古镇历史风貌不被破坏,古镇的新老建筑物必须达到一致协调的程度,应加以必要的整治和控制引导。
(2)建筑的保护与修整
对于建筑的保护与修整,要依据古建筑的特性以及损坏的程度来划分等级,并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在保护与修整的时后,需要采用传统材料才能维持原本的建筑风格,保持传统布局,并按照吊脚楼结构与基本建筑元素,维持当地建筑风格特点。
3新平堡历史街道保护
(1)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历史古镇的特色所在,因其贴近民生,通常都记载着古镇的发展历程。所以要对街巷原有的街道尺度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以确保古镇的特有氛围。在古镇建设工作中应该以尽力保留街巷空间的传统文化韵味,严格控制调整程度,不宜过多的对街巷空间作出调整。
(2)街巷立面
对街巷立面加以保护与调整,主要是维持沿街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古建筑,对旧建筑的维修要控制建筑材料与色彩,重点是要保证街巷立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据古镇相关建设要求,建设规划对需要新建、复建、更新的巷道以及与古镇整体风貌冲突的巷道立面的建筑进行统一整改,保持整个古镇景观风貌的统一性以及整体性,从而延续传统的街巷立面。
(3)街巷铺地
对街巷铺地的整改保护中,应参考当地传统文化特色,选用具有地方色彩的地板材料对巷道进行铺设整改,对部分具有历史意义的巷道地面不对其进行更改施工,仅对其进行有效地翻新维护工作。此外,在进行整改时,不应大规模地进行路面施工,这会让周边群众的日常正常生活带来不便,也避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
(三)发展构想
1建立完整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古镇的保护力度,在编制保护规划后应当及时实施,确保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筹集古镇的维修和建设资金。(1)由古镇的保护和旅游的发展带动的周边土地的升值,通过住宅用地和商住、商业用地的土地出让的部分资金进行古镇的维修和保护。(2)成立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饭店、旅馆等项目经营,每年的收入一部分比例用于古镇的维修和古镇保护。(3)居民的自筹资金。现有古镇内的砖木民居建筑基本上几年便要进行一次维修保护,政府可通过允许旅游线路上的部分住宅开设为旅游服务的商店,引导居民自行对房屋进行修缮改建,既改善居住条件,又能发展旅游服务。但需要对这些商店的开设和修缮进行严格控制。(4)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专项资金。申请山西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后将有专项保护资金可用于古镇的维修和保护。
2引导公众参与保护与建设
古镇保护与开发,应该侧重于保护,保护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了古镇的资源,其幵发就成了通常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在保护古镇的基础上开发的问题。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对古镇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文化血脉,传统和记忆都来源于历史。甚至宏观的说,人的存在的合法性,都是靠追寻历史的来源获得保证。所以,在领土的归属上,人们要确定历史上的先占,而历史的证据,就存在于保存下来的实物中。所以,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镇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镇保护工作中具有指导作用的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谈到发展,谈到旅游幵发,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带来效益,带来政绩。凡是涉及发展,目的是能够带来利益,直白的说,是可以带来好处,人本身具有逐利的本能,因此,追求经济利益是不言自明的趋向。
对于古城来说,有必要尽可能地提供保护,而对发展的保护与不明确的一个性质相反。保护需要人们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也不是本能驱动的,甚至这种长远的意义和不可捉摸的重要性与眼前利益有时是有严重冲突的。因此,在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需要宣传保护的意义。当前的古镇保护工作中,首要的是要了解、理解保护的意义,才能做好保护和幵发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中国的古镇保护,因为认识不足,意识不深刻,所以很多时候保护也只是在利益驱动下,采取的保护措施。虽然有时表面看来已经釆取了保护措施,但是对于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内容,实际上可能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最终保护了古镇的外貌,深层的文化内涵却已逐渐消逝。所以在古镇保护中,应从古镇居民幵始,提高保护意识,并注重古镇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做好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
3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新平堡古镇的基础设施配套十分不健全,目前的配套设施不能满足现行日益增长的旅游者,因此完善新平堡古镇的吃、住、行等以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今必须抓紧时间解决的一大问题。那么,在完善古镇基础设施设备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是突出个性化原则。从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分析和旅游出行等方面分析结果中反映,根据学生和公司职员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应尽可能增加一些中低档消费项目和配套设施;针对夫妻、情侣等游客,应适当增加一些情侣套间和夫妻房,房间彰显浪漫元素;从客源市场来看,古镇周边的游客居多,应考虑多增加一些汽车接驳点,满足随时有车坐的需求。
二是坚持灵活性原则。旅游需求分为淡季和旺季,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或者因重大旅游事件等多方面的影响致使游客量或增或减。对于新平堡古镇来说,因靠近风景区,游客量也会受到该景区的影响,因此对古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要随机应变,涉及到的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总结古镇游客量的规律,灵活增设或者减少旅游配套设施。比如:古镇的就餐情况,要配备折叠式的餐桌,在旅游旺季时可灵活及时地增加餐位,而淡季则可折叠起来腾出空间用作其它。
三是注重生态性原则。对于新平堡古镇内部来说,还原真实性的古镇原貌是旅游者希望也是最喜欢选择游览的地方。当前游客前来新平堡古镇对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元素和体验古代生活较为强烈,那么对于古镇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材料选择都必须注重对原真性和生态性的保护;限制一切对古镇生态性带来破坏的设施设备进入,从整体上保护新平堡古镇的生态性。
四是强调实用性原则,对古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应讲究经济实惠,切记以过分地迎合游客的需求而进行大投资性的建设与配套规划,切记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坚持一切以简单实用为宗旨,做到不想浪费、不能浪费、不敢浪费;同时,基础设施设备也不能因为讲究实用就一味地放弃不建设、不规划、不齐全。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为游客提供方便。
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
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两面,对古镇资源、古镇风貌、古镇特色等进行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地旅游开发利用,这种保护是保护古镇不受到破坏,保护它能传承下来,是保护一个历史时期的经过,所以资源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但保护也是有一定度,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封存于世,不是不求发展,适当的旅游开发来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对古镇保护更是提供支持。
古代城镇的兴起大多都是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城镇大都依山傍水,或被良田围绕,外部环境条件与古镇整体形态是密不可分的。而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设置以及内景设置则是根据生活需求和人的主观意向而定,因而是人文情怀的一种良好体现。古镇既然曾是数辈人生活的处所,现在对其的保护与更新也应当注重其宜居性,因此对其内外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十分重要。
新平堡古镇应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环境优化。第一,对环古镇外围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包括味江河道治理、林盘景观保护、笔架山和风栖山环境打造等工程。通过整体环境的优化提升,将新平堡古镇还原成一幅山水画卷。第二,对古建筑群内部环境的改造,包括内部交通结构的重新梳理,内部基础配套设施的改建等工程提升游览便捷度与居住舒适度。
5提升知名度,打造独特边塞古镇文化形象
每一个古镇的形成都有自已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个古镇形成后都有直已独特的面貌。每一座古镇,都既含有中华民族共同传承的文化元素,又含有各自形成和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元素,都是一座值得挖掘、值得提炼的历史文化富矿。不同的类型式样,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显示着不同的成因,传达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各具独特价值的古镇文化。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保持其固有的特色,旅游设施建设和民居改造中决不能破坏古镇的本来面貌和历史风貌,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发掘古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把古镇的特点所在精华所在、价值所在、魅力所在揭示出来,展现出来,提升知名度,打造独特边塞古镇文化,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否则无法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树立新平堡古镇的品牌形象一方面要邀请专家对新平堡古镇进行整体合理的规划,规划尽可能体现前瞻性、可行性、实用性、层次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借鉴周庄古镇、乌镇等著名城镇的成功经验,构建全面、立体的规划,突出古镇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提高导游、旅游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整洁的外观和慷慨的态度都给游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让游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态度是影响游客旅游感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整个旅游景点的形象和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人和物共同努力!
 
结语
每一座古镇,都既含有中华民族共同传承的文化元素,又含有各自形成和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元素,都是:一-座值得挖掘、值得提炼的历史文化富矿。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保持其固有的特色,旅游设施建设和民居改造中决不能破坏古镇的本来面貌和历史风貌,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发掘古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把古镇的特点所在精华所在、价值所在、魅力所在揭示出来,展现出来。总之要神形兼顾,不但要让旅游者饱览当下所存的古镇之形,更要让旅游者深切感受到古镇之神,领略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文化。为此,对古镇文化的研究必须先行,必须全面、深入地做好。新平堡保护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古村、古镇的保护规划,它最大的特色是与沿线长城和新平堡下辖其他三个古堡之间在明朝边防体系中有着密切的关联度,新平堡明朝时属于大同镇新平路治地,下辖沿线长城和其他三个古堡。因此,对新平堡的保护规划,不能局限于新平堡本身,必须将长城、关隘、古堡、烽墩烟台这一明朝边防军事防御体系统一进行规划研究,才可清晰的梳理新平堡的价值的评价体系,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希望本规划能够为古长城、古堡的保护规划乃至全国类似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使长城这一人类伟大的工程设施得以保护和延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周乾松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阮仪三,王静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4]刘奔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5]魏柯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6]张振明纪信庙[M]扬州:广陵书社,2008
[7]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苏扬,刘世锦,林家彬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刘沛林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11]贾鸿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M]商务印书馆印,1931
二、学位论文
[1]徐宗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近郊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2]王淞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为例[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5
[3]钟建科珠海市斗门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及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4]熊益沙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湖南龙山里耶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5]张兢予基于真实性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D]陕西:西北大学,2015
[6]刘览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中的景观资源评价研究——以山西灵石静升古镇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7]高萌论公共考古对国内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启示[D]湖南:湖南大学,2016
[8]武晓宇晋北天镇县传统木结构民居营造技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9]薛叶红传统元素在新平堡村历史街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山西大学,2017
[10]仇晓东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节能生态特性与当代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11]任小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西大同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2]徐雪强明清晋蒙交界区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13]杨丹山西传统民居院落形态的多元影响因素初探[D]苏州大学,2017
[14]张鑫山西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融合研究[D]山西大学,2014
[15]曹象明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6]温婧新平堡军事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
[17]钮键GIS技术支持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度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1
[18]王海蓉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20]蒋信炜旅游凝视视角下古镇旅游发展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
[21]谢小龙基于景观基因分析的陕南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2]王宝明保护与利用基础上的陈炉古镇景观环境整合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三、期刊
[1]孔俊婷,许婕旅游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空问结构研究一一以天津市葛沽镇保护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2)
[2]胡为为,郭良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空问品质营建研究—以重庆龚滩古镇迁建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白然科学版),2016(4)
[3]赵明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一一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南通市为例[J]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3)
[4]杜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张振明、孙凯荣泽城隆庙建筑艺术初探[J]文物建筑,2012(0)
[6]周旭,何兆阳等基于地域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6)
[7]黄翼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J]中国园林,2016(6)
[8]郭谦,颜正刚番禺沙湾古镇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建筑,2014(2)
[9]赵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10]吕潇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10)
[11]赵勇,张捷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6(4)
[12]仇保兴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J]中国名城,2010
[13]赵勇,梅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4)
[14]赵明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一一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南通市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3)
[15]徐雪强明代大同镇马市时空分布研究[J]历史地理,2016(02):181-188
[16]程文娟,展海强晋北民居的风环境研究——以天镇新平堡民居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08):286-290
[17]张兵,张子凡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村[J]文史月刊,2015(10):64-65
[18]孫靖國《新平堡圖》及相關歷史地理問題[J]文津学志,2015(00):255-262
[19]卫才华,张鑫外长城沿线山西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融合论析——以大同得胜堡、落阵营和新平堡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3):8-16+64
[20]刘树贵中国传统街巷空间及人居状况简析[J]山西建筑,2015,41(15):15-17
[21]刘彦边关古镇的空间景观与文化变迁——以新平堡调查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14,15(S1):29-33
[22]何建国,赵家勇明大同镇新平路考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3):30-32+53
[2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J]文物世界,2014(03):81-82
[24]孙靖国张家口地区古城旧堡踏勘报告[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02)
[25]谢娜明代军堡聚落的选址特征——以新平堡为例[J]河南建材,2013(01)
[26]吴琳历史古镇保护与公共设施的本土化构建——以山西黄姚古镇为例[J]明日风尚,2018(17)
[27]唐艺萍探析长乐古镇生态保护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8)
[28]卢睿泓以仙市古镇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J]明日风尚,2018(16)
[29]杨传颖,韩翠敏海南古镇古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8)
[30]裘鞠,廉洁荆紫关古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8,35(04)
[31]叶朝婷浅谈天回古镇建筑的现状及其保护发展措施[J]现代园艺,2018(15)
[32]湛珏颖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开平赤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J]当代经济,2018(15)
[33]汪永臻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研究——以甘肃街亭古镇为例[J]中国名城,2018(08)
[34]邵启富铜仁地区民族特色古镇的保护与建设[J]现代交际,2018(13)
[35]时陈,张勇,王天驰浅谈江苏传统古镇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8(13)
[36]路斯奥河口古镇保护及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城乡建设,2018(13)
[37]裘鞠,廉洁荆紫关古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8,35(04)
[38]叶朝婷浅谈天回古镇建筑的现状及其保护发展措施[J]现代园艺,2018(15)
[39]汪永臻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研究——以甘肃街亭古镇为例[J]中国名城,2018(08)
[40]赵亮基于“文化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转型发展新思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牌古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07)
[41]邵启富铜仁地区民族特色古镇的保护与建设[J]现代交际,2018(13)
[42]曹潮,张新荣焦溪古镇的保护与改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36(03)
[43]张迪妮,李佳利民俗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河北省蔚县古镇为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8,36(02)
[44]周瑞恒,姚旭,杨吉婷古镇开发困境探析——以汾城镇为例[J]广东蚕业,2018,52(05)
[45]陈超,李桂媛西沱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1)
[46]陈可石,梁宏飞,罗璨,卓想文化复兴视角下古镇城市设计实践——以河源市佗城镇详细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8,34(03)
[47]肖铁桥,张庆淮北市临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8,33(03)
[48]燕一波古镇古村落保护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1)
[49]王佳莹,朱晓辉中国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发展研究——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